恶性肿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推进下生殖道病变的精细化管理第八届C
TUhjnbcbe - 2022/11/15 22:17:00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知识持续鲜活的法宝,交流也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主办,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医院承办、华医智库医学频道协办的“第八届全国阴道镜与宫颈病理学(CSCCP)大会”于年7月9日在医院陆道培学术报告厅以现场和线上的形式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推进下生殖道病变的精细化管理”,包括一个主论坛:加强下生殖道病变精细化管理;六个分论坛:下生殖道病变热点论坛、年轻女性论坛、绝经后女性论坛、特殊人群论坛、外阴阴道肛周病变论坛,以及宫颈癌防治新技术论坛。

参加本次大会线上和线下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郎景和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马丁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司原司长、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张世琨常务副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妇女卫生处徐晓超处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副会长薛凤霞教授,及来自国内名妇产科及相关授课专家相聚云端。此外,还有来自海外境外的CSCCP首席海外顾问、美国匹兹堡大学赵澄泉教授、香港大学颜婉嫦教授、张雅贤教授、陈嘉伦教授以及澳门妇产科医师协会会长王锦詠教授也参加了本次大会学术讲座。

来自全国妇产科及相关专业的学员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了会议,线上直播共计观看人次:2万人次。

开幕式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医院王建六副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临虹教授主持。

CSCCP主任委员、医院魏丽惠教授致辞

魏丽惠教授首先感谢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妇幼健康研究会对CSCCP的大力支持。8年来,CSCCP致力于在全国推广宫颈癌的规范化管理,先后召开了多次全国大会,深入讨论有关宫颈癌防治系列问题,制定了宫颈癌筛查及病变管理相关的8个共识,编写和翻译了多部相关书籍,并在全国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余场;近3年来由于疫情影响,举办了多场网上巡讲,受众医师近百万名。至今CSCCP已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大大推动了全国宫颈癌防治工作。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副会长薛凤霞教授致辞

薛凤霞教授代表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对CSCCP七年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每年CSCCP都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学术大餐”。CSCCP自成立以来,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并且每年学术主题推陈出新,本次大会最大特色是设置了针对不同人群、下生殖道不同部位的精细化管理。希望在魏丽惠教授带领下,CSCCP工作更加出色,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张世琨常务副会长致辞

张世琨常委副会长代表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向CSCCP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大家在宫颈癌防治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加速消除宫颈癌策略,中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加快了步伐,如何提高宫颈癌早诊早治迫在眉睫。CSCCP大会已连续举办了8届,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也作为联合主办单位举办了5年。在魏丽惠教授带领下,CSCCP为推动宫颈癌防治做了很多工作,此次会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既紧跟国际前沿,又有接地气的话题,希望CSCCP为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而继续努力,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半场学术内容继续由医院王建六副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临虹教授主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妇女卫生处徐晓超处长:我国宫颈癌防治工作进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徐晓超处长简要介绍了全球及中国宫颈癌的流行现状,以及消灭宫颈癌的期望和目标;在国家*策的支持及各级*府、医疗机构的努力下宫颈癌的筛查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妇联组织动员、县妇幼保健机构具体实施,医院技术支持,地市级和省级妇幼保健机构逐级指导管理的服务模式,并采用整体推动,重点城市突出,跟踪治疗的方式。从筛查对象、筛查内容、模式、质量控制、信息管理方面进行对接,使得女职工宫颈癌筛查工作得到加强,宫颈癌筛查工作不断推进。徐处长介绍了我国宫颈癌筛查项目实施及管理发生的改变,指出筛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信息化瓶颈问题,促进人工智能阅片、云平台等新技术参与宫颈癌筛查,重点支持资源不足地区和人群,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为全球消灭宫颈癌而努力。

医院郎景和院士:外阴阴道疾病和阴道手术

外阴阴道疾病(VVD)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因为妇产科重视不够,基础研究不充分,临床诊治标准不明确,以致治疗效果不明显。郎景和院士用他特有的幽默、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给我们讲解了外阴阴道疾病和阴道手术,主要从外阴发育畸形与缺陷/胚胎发育、外阴疾病的表象与症状、炎症、外阴阴道的损伤与侵害、外阴阴道疾病的治疗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讲解。VVD的发育畸形与缺陷来自于胚胎发育时期,要重视有子宫有经血的疼痛,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缺陷、矫正畸形、去除症状、恢复功能。外阴疾病的表象是外阴上皮色泽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某些外阴疾病与HPV感染有关,要重视HPV疫苗的接种及筛查。最后郎院士指出经阴道手术在妇科手术中的卓越性。各种手术扮演不同角色,完美的合作才会上演出精彩的话剧,医生则是该话剧的编导。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一种方式完成所有的手术,手术只是一种临床技术,患者比手术本身更为重要。同时郎院士也期望重视和加强VVD研究,建立VVD的亚专业学科,规范和推广VVD的诊治。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马丁院士:宫颈小细胞癌遗传生物背景研究及预后改善探索

宫颈小细胞癌属于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且独特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马丁院士从宫颈小细胞癌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分子生物学特征、NEC共同分子改变和靶点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马丁院士团队近年来对宫颈小细胞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享了对宫颈小细胞癌分子表达特点、HPV整合模式的探讨,以及组学特征,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宫颈小细胞癌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提出宫颈小细胞癌的多组学时空特征和靶向策略研究的重要性,为改善宫颈小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提供了证据。

第二部分学术内容由医院孟元光教授、医院孔北华教授主持。

医院魏丽惠教授:中国HPV疫苗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及成年女性接种HPV疫苗的获益探讨

目前宫颈癌仍然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并呈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鉴于我国成年女性感染高危型HPV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同时呈双峰状,结合国内外HP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对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到HPV疫苗对于成年女性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可以预防HPV16和18的感染和由HPV16和18引起的CIN,而且对曾经感染、持续感染、细胞学异常、有宫颈病变并经过治疗的成年女性接种HPV疫苗均可从中获益。我国也报道了首个中国20-45岁女性接种HPV4价疫苗8年以上无一例发生CIN以上病变,说明HPV疫苗对我国成年女性具有保护效果。

结合我国自主研发的二价疫苗馨可宁临床研究数据看到,18-45岁女性接种疫苗后,在6及12月对HPV16/18型持续感染保护效力可达97.2%;对HPV16/18相关的宫颈癌前病变保护效力高达%。小年龄女性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是成年女性的两倍,在66月仍可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其预防HPV16、18的感染在6及12月均达到%,而且证实9-14岁女性接种2剂(0、6个月)的免疫效果优于成年女性接种3剂次,是我国首次批准对9-14岁可以接种两剂次的HPV疫苗。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国产疫苗已通过WHO疫苗资格预审(WHOPQ认证),提示国产HPV疫苗开始走向世界。

美国匹斯堡大学医学中心赵澄泉教授:HPV基因分型对轻度细胞学异常妇女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医院临床资料分析

赵澄泉教授指出:ASC-US/LSIL在细胞学诊断中占所有异常细胞的90%,是最常见的异常细胞。赵教授对复医院细胞学ASC-US-HPV基因分型、细胞学LSIL-HPV基因分型,医院的细胞学ASC-US-HPV基因分型的研究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ASC-US-hrHPV分型、LSIL-hrHPV分型与CIN2+相关性,ASC-US、LSIL与hrHPV基因型分布,以及CIN2+风险最高的HPV基因型,医院ASC-US-HPV检测结果、CIN2+风险最高的HPV分型、ASC-US/hrHPV阳性妇女CIN检出率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结果差异可能的原因。赵教授指出,利用HPV基因分型,分流精细管理,大约1/3hrHPV阳性-ASC-US、LSIL妇女一年随访即可。结合HPV基因分型,大大提高特异性,精准管理,减少过度处理。

复医院隋龙教授:新冠疫情对消除宫颈癌战略实施影响及应对初探

隋龙教授分享了新冠疫情下导致全球宫颈癌筛查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新冠时代消除宫颈癌,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如HPV自采样/床旁检测以及更实惠、便捷的分诊方法。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将HPV自采样纳入宫颈癌筛查方案,医院、医院牵头的HPV自采样真实世界研究也证实自采样和医生采样效果相当,可用于宫颈癌筛查。采用HPV分型定量检测的宫颈癌初筛模式,HPV31/33/52/58高载量建议转诊阴道镜,及时分流可尽早发现高级别病变,一次检测实现初筛和分流的方法,符合WHO更实惠分流原则。此外,两癌移动医院的创新模式,提升了疫情封控、偏远地区等场景下的筛查覆盖率,可实现线上线下筛查、就诊的全流程一站式管理。孔北华教授点评:探索宫颈癌筛查新方法可助力消除宫颈癌的目标。

第三部分学术内容医院薛凤霞教授、中医院赵方辉教授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乔友林教授:中国宫颈癌的精细化预防

乔友林教授从宫颈癌与HPV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WHO全球加速消除宫颈癌战略、宫颈癌筛查HPV核酸检测技术与疫苗创新、中国宫颈癌的精细化预防、中国消除宫颈癌创新试点进行了学术报告。乔友林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在探索宫颈癌筛查方法、HPV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研究进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有效武器,并且对健康中国消除宫颈癌创新试点工作进行了汇报,提出了美好的愿景,希望我们生活在没有宫颈癌的美好社会。同时强调,HPV疫苗与HPV筛查联合使用能更有效降低妇女患子宫颈癌的风险,是最有效的降低宫颈癌发病的手段,疫苗+筛查联合使用的模式需要进一步的开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临虹教授:我国应对消除宫颈癌挑战之策略进展

王临虹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筛查现状与全球消灭宫颈癌战略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我国宫颈癌的综合防治策略包括促进二级预防,加强一级预防,重视三级预防。各级预防措施也在实施中不断改进:一级预防中,目前中国大陆获批上市多款HPV疫苗,基于各种原因,疫苗接种率仍较低;二级预防中,扩大人群筛查覆盖率,贫困地区为重点,逐步覆盖农村和城市,同时统筹协调各类筛查项目,促进宫颈癌筛查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等网络,进行宫颈癌防治相关*策和核心信息的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宫颈癌防治的良好氛围,组织动员适龄妇女接受宫颈癌筛查。组织实施筛查,优先从未筛查人群开始,避免重复筛查。从服务能力建设、筛查质量控制,保障经费,信息管理,实现信息数据互联网共享等方面加强改进措施。各级卫生健康行*部门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医院绩效管理,确保宫颈癌筛查工作落实。

主持:医院魏丽惠教授

浙江大医院王新宇教授:HPV初筛阳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来自浙江大医院的王新宇教授指出,HPV检测是宫颈癌的主要筛查手段,国内也出台了相关审查指导原则对HPV初筛试剂做出规范。HPV初筛阳性群体可采用HPV16/18分型、病*载量和p16/Ki-67双染进行分流管理。p16/Ki-67双染作为更客观、灵敏度更高的方法,临床数据证实了其在HPV阳性群体分流、识别高风险群体上的应用价值。魏丽惠教授总结:HPVDNA检测的初筛应用愈加普遍,HPV16/18分型、p16/Ki-67双染以及病*载量相结合可以有效做到HPV初筛阳性群体的分流与管理,做到宫颈癌高效筛查。

主持:医院王建六教授

医院向阳教授: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免疫治疗新进展

向阳教授详细阐述了宫颈上皮内病变的治疗现状及其免疫治疗的前景,公布了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数据显示对于HR-HPV持续感染用药后1、4、8、12个月随访总有效率分别为67.66%、76.9%、87.5%、91.03%,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对于HPV16、18型别在12个月随访时转阴率也达到了79.25%和73.33%。向教授指出对于HPV持续感染者,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失为一种可以考虑的干预方式。

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吕卫国教授

中医院医院陈汶教授:OnclarityHPV扩展基因分型试剂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试验结果及应用展望

陈汶教授指出,HPVDNA检测作为WHO推荐的宫颈癌筛查首选方案,在国内仍需大规模的人群验证研究。BDOnclarity注册临床试验根据年NMPA最新审查原则开展,共纳入12,例研究对象,选取例进行核酸准确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与cobas相比,Onclarity在核酸检测准确性方面的灵敏度相当、特异度更高,其扩展基因分型结果也同样有效。吕卫国教授点评:Onclarity具备对HPV16、18以外的其他12种高危型HPV扩展分型能力,有助于为风险分层管理、特定基因型持续感染、及疫苗接种后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花絮

CSCCP通讯报道组杨爱宏李慧玲李明珠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进下生殖道病变的精细化管理第八届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