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物理电子学家,却跑到人家医学院搞科研,他是“不务正业”吗?他是一位大学教授,却带着学生到处参加比赛,他是“贪图虚荣”吗?他手头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却对省级、校级的项目情有独钟且津津乐道,他是“心有旁骛”吗?不,他有自己的事业规划,也有自己的执念,他想做的事情,就是以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他,就是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电磁声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支部书记朱锦锋副教授。他还是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型创业人才、博士生导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和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的高级会员以及中外多家高科技企业的资深研究科学家。
一个夙愿,牵挂数载
那一年,他还是我国东南部沿海小城——福建省东山县的一个学生,医院职工的儿子,时常亲眼目睹病人在确定病因前繁琐的检测程序——排队、化验、等待……
又一年,他怀揣着学习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未来服务国家的理想,踏入了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地班,进一步深刻体会到中国医疗尤其是基层医疗在医学检测及其信息化技术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的状况。
再一年,他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系王康隆教授的器件研究实验室,观察到在美国看病,都要经过一道道科学严谨的检测程序,而不少检测仪器还非常便携快捷。
多年来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使他意识到,中国自身在医工交叉科技领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尤其是在传感检测领域被“卡脖子”现象更为严重,而未来中国的智能便携化医疗迫切需要发展大量低成本、高灵敏的医学传感检测系统。在他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不断钻研,用自己所学之长去为中国的医学传感检测技术做出贡献。
而今天,他距离这个目标又前进了一步,他带领自己的技术团队,联合医院在表面等离激元超表面生物医学传感检测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提出一种用于制备大面积、低成本、高柔性性能等离激元超表面生物分子传感器的方法,以实现对人体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便携检测。相关成果发表在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领域国际权威刊物《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上,并获得业内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在微纳米制造、光电物理方面深耕多年的朱锦锋深深知道,对于体外检测或诊断,很重要一点就是依赖于光传感技术,为了实现自己小时候的夙愿,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癌症早期筛查,朱锦锋去医学院和医生们进行沟通交流,讲述自己的设想和计划,终于有了合作的机会。带着这些信心与动力,朱锦锋率领自己的团队,借助微纳工艺调控的生物功能化等离激元超表面,实现了对肿瘤标志物的光传感且进一步实现了人体血清中癌胚抗原的检测,该技术采用集成化反射式光纤探头对一定浓度梯度的癌胚抗原溶液进行光学测量,通过等离激元谐振谷偏移获取超表面传感曲线,并应用于未知浓度癌胚抗原的测定。该研究成果将柔性等离激元超表面应用到肿瘤标志物光传感上,赋予免标记肿瘤标志物检测更大的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革新作用。研究中提出的低成本柔性等离激元超表面肿瘤标志物传感检测技术,对于便携式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芯片及小型仪器系统的研发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朱锦锋告诉记者,他的最终想医院、在小区便民诊所,甚至在家庭中,可采用一种小型化设备,搭载新开发的检测芯片,利用指尖采集的血滴,结合手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