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AJSP19例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的
TUhjnbcbe - 2021/9/7 21:59:00
1概要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GNET)罕见,因此还有待完全了解。本研究旨在介绍G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治疗信息。作者纳入19例GNET患者,平均肿瘤大小为4.2cm。最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为小肠(57.9%),其次为胃(15.8%)、结肠(10.5%)、回盲交界处(5.3%)、食管下段(5.3%)和肛管(5.3%)。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胞浆嗜酸性或透明,呈巢状、片状、乳头状或假腺泡状排列;梭形肿瘤细胞,胞浆嗜酸性呈束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SOX10、vimentin、Syn、CD56、CD99、CD阳性或部分阳性,HMB45、MelanA、DOG1、CD34、AE1/AE3、CAM5.2、CgA、SMA、desmin阴性。15例中有14例(93.3%)EWSR1基因信号与EWSR1染色体易位一致。平均随访29.7个月(3-63个月),2/15(13.3%)患者死于疾病,5(33.3%)患者活于疾病,8(53.3%)无疾病证据。2例患者对阿帕替尼部分应答,1例患者对安洛替尼部分应答。综上所述,GNET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应与其他胃肠道恶性肿瘤相鉴别。阿帕替尼和安洛替尼可能对晚期GNET有效,并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关键词

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EWSR1,鉴别诊断,治疗。

3介绍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GNET)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间质肿瘤。在被Stockman等人指定为GNET之前,GNET被报道为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CCSLTGT)或具有类似透明细胞肉瘤(CCS)特征的胃肠道破骨细胞丰富的肿瘤,因为它与传统的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或肌腱腱膜透明细胞肉瘤(CCSTA)在形态学和分子上有相似之处。在形态学上,GNET以上皮样和/或梭形肿瘤细胞排列为特征。在分子上,GNET的标志是EWSR1基因重排。

GNET极其罕见,仅仅发表了病例报告和少量系列报道。最大的是Stockman等人报告的16例病例。在病理上,这种具有上皮样和/或梭形肿瘤细胞的新实体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更常见的原发性胃肠道肿瘤,这些肿瘤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IST)、神经内分泌瘤(NET)、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或其他间充质恶性肿瘤。临床上,GNET被报道为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然而,由于其罕见,GNET的预后信息有限,没有分期标准,并没有一致的治疗。此外,GNET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反应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描述GNE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着重鉴别诊断,进一步了解其病理特征和临床行为,避免误诊和不当治疗。此外,临床治疗和反应,特别是靶向治疗,也进行了调查,以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GNET的知识。

4材料与方法病例选择

数据来源于年1月1日至年8月31日期间诊断的19例GNET会诊病例,资料来源于复旦大学病理学系上海肿瘤中心外科病理档案。在所有病例中,2名资深病理学家(B.C和J.W.)回顾了HE染色的组织学切片(1至23张)。记录组织学形态、浸润深度、局部组织扩展、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病史和表现、大体描述和临床治疗。对免疫组化研究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试验可用的代表性石蜡块或未染色切片进行评估。分期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腹部和胸部脏器肉瘤的TNM分期标准。截至年8月,通过审查医疗记录和进行电话随访更新了后续信息。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

这项研究是按照规定进行的,并得到了我们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获得知情同意。

免疫组化

根据制造商的方案,通过VentanaBenchmark自动染色仪(VentanaMedicalSystemsInc.,Tucson,AZ)对代表性的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热诱导表位检索作为筛选标记的预处理。一抗总结见表1。所有免疫标记物染色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

表1-抗体、来源和稀释:

FISH

我们使用VysisEWSR1分离FISH探针试剂盒(AbbottMolecular,AbbottPark,IL)检测了15例GNET患者中EWSR1基因易位的情况(4例患者因患者拒绝或材料缺乏而未进行分子检测)。FISH是根据制造商的说明进行的。玻片与EWSR1(22q12)双色断裂重排探针杂交。简单地说,4μm肿瘤组织切片脱蜡,再水合,在0.05%胃蛋白酶/0.1MHCl溶液中37℃孵育10分钟,然后在磷酸盐缓冲盐水中洗涤两次5分钟。部分受到微波预处理以0.1m柠檬酸钠缓冲(pH值6.0),脱水乙醇分级系列解决方案,在丙酮孵化20℃10分钟,固定在Carnoy溶液在室温下5分钟,和70%甲酰胺变性/2x标准柠檬酸钠在73℃5分钟。10μl探针混合物在73℃变性5分钟,并应用于变性样本组织切片。切片用盖玻片覆盖,用橡胶水泥密封,在37℃的湿室中培养16小时。常规进行甲基化后洗涤,并用4’,6-二氨基-2-苯基吲哚-II抗褪色溶液对切片进行反染色。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并用电荷耦合装置相机捕捉图像。分析只包括不重叠的核。两位不同的研究者统计了至少个同时显示绿色和红色信号的核。计算绿色、红色和分离信号的百分比。组织切片,其中20%表现出分离信号的核被认为是阳性的。一例已知含有EWSR1-FLI1融合基因的尤文氏肉瘤作为阳性对照。一个横纹肌肉瘤病例作为阴性对照。

5结果GNET的临床特征

表2-GNET的临床病理特征:

表2总结了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19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1:1.4)。患者平均年龄为43岁(范围:25-64岁),63%的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肠梗阻、腹部肿块、腹水、盆腔积液。三名病人经体格检查及电脑断层扫描发现腹部肿块。19例患者中,1例(病例6)11年前曾诊断为胃内低黏附性癌(J.W.和B.C.回顾了切片),1例(病例11)怀孕10周时诊断为胃内低黏附性癌(表3)。19例患者均无黑色素瘤或软组织CCS病史。

表3-GNET的临床特征:

GNET位于小肠11例(57.9%);胃,3例(15.8%);大肠2例(10.5%);回盲结1例(5.3%);肛管1例(5.3%);食管下部1例(5.3%)。2例发生于大肠,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1例发生于右结肠。在19例会诊病例中,只有3例(15.8%)在初始诊断时被正确识别为GNET(表2)。其他16例初诊断为恶性间质瘤、MPNST、梭形细胞脂肪肉瘤、滑膜肉瘤(SS)、GIST、NET,2级、神经内分泌癌、未分化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黑色素瘤、CCS、低度恶性神经鞘瘤、淋巴瘤。23.5%(4/17)的患者最初出现淋巴结转移,5.9%(1/17)的患者在诊断时发现肝转移(表2,3)。1例(病例1)失访,1例(病例7)转移状态和分期不明。在随访期间,7/15(46.7%)的患者在诊断和转移之间的平均间隔13.3个月(范围:4至27个月)发生肝转移。其中1例在最初诊断后27个月出现肝和肺转移(病例6)。在平均29.7个月的临床随访中(范围:3至63个月),2/15(13.3%)的患者在初次诊断36和61个月后死于GNET。5例(33.3%)肿瘤患者存活,平均随访30.0个月(4-48个月);其中4例有肝转移(平均随访15.2个月;范围:4-27个月),2个有淋巴结转移和/或局部复发(14和27个月随访)(病例6有肝脏和淋巴结转移)。在最后一次随访3个月和63个月(平均24.9个月)时,8例患者(53.3%)存活,无肿瘤迹象。4例患者失访。

6GNET的病理特征肉眼特征

肿瘤最大直径3.0-8.0cm(平均4.2cm)。共有16例(84.2%)肿瘤以内生结节形式向肠腔突出。3例(15.8例)肿瘤呈周向生长。8例(42.1%)显示肠壁透壁浸润,5例(26.3%)显示溃疡形成。8/17(47.1%)病例在肠系膜或大网膜内形成结节性肿块。肿瘤呈灰白色或红色,实性,硬或软,分叶状,有出血灶,切面边界不清。

组织学发现

1例肿瘤(病例4)位于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图1A);16例肿瘤侵犯深层及/或侵犯黏膜。镜下,肿瘤由上皮样和/或梭形肿瘤细胞组成。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为巢状(图1B)、实性片状(图1C)、乳头状(图1D,E)、假腺泡状(图1F)、小梁状(图2A)和微囊状(图2B)。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图2C)。19例中以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肿瘤11例,上皮样和梭形肿瘤细胞混合的肿瘤7例(每种成分至少10%),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1例(90%)(表2)。高倍镜下,肿瘤细胞为中等大小的上皮样细胞,胞浆略丰富或中等数量的嗜酸性细胞(图2D)或透明细胞(图2E),或梭形细胞,胞浆中有中等数量的嗜酸性细胞(图2C)。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或泡状。大多数细胞有小到中等大小的核仁(图2C,D)。我们观察到1-30个核分裂象/10个HPF(平均9.6/10个HPF)。仅1例(病例14)可见散在的破骨巨细胞(图2F),1例(病例18)可见多核肿瘤巨细胞。

图1:GNET的组织学特征。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A),由上皮样细胞巢(B)排列呈实性片状(C)、乳头状(D,E)和假腺泡状(F)组成。

图2:GNET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GNET的小梁(A)和微囊结构(B)特征。GNET梭形细胞呈束状(C)。上皮样细胞,胞浆中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泡状,核仁小至中等(D)。上皮样细胞,胞浆透明(E)。偶见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例14)(F)。

免疫组化所见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见表4。所有病例S阳性(%,19/19)(图3A)。17例S呈强弥漫性核、胞浆阳性,1例弥漫性胞浆阳性,1例局灶性胞浆阳性。SOX10(图3B)和vimentin阳性分别为93.3%(14/15)和%(17/17)。神经内分泌指标和CD99呈变异阳性:Syn,41.2%(7/17;弥漫性弱阳性4例,局部或局灶性弱阳性3例);CD56为30.8%(4/13),CD99为20%(1/5)。肿瘤细胞不表达黑色素细胞标记物:HMB45,0/19;MelanA,0/17;和MiTF,0/3。只有1例(病例19)(6.7%,1/15)CD表达局灶性弱至中度(图3C),而没有肿瘤表达DOG-1(0/15)和CD34(0/15)。上皮标记物AE1/AE3和CAM5.2均为阴性(分别为0/19和0/12)。肿瘤细胞的CgA(0/15)和平滑肌标记物SMA(0/13)和desmin(0/14)也呈阴性。

表4-GNET的免疫组化染色特征及EWSR1相关易位:

图3:GNET的免疫组织学和分子特征。S表达呈弥漫强阳性,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a)。肿瘤细胞在细胞核中表达SOX10(B)。FISH研究。EWSR1在肿瘤细胞中显示红色和绿色分裂信号。1例GNET患者(例19)细胞质CD表达局灶性弱至中度阳性(C)。红色和绿色分开信号(箭头),显示EWSR1在肿瘤细胞中重排的证据(D)。

分子所见

15例经FISH检测到EWSR1染色体易位。1例(病例19)肿瘤细胞EWSR1分裂信号阳性率为10%,评估为阴性。共有14/15(93.3%)显示与EWSR1基因染色体易位一致的分裂信号(图3D)。10例肿瘤细胞中有50%-80%的EWSR1信号,4例肿瘤细胞中有80%的EWSR1信号。

临床治疗反应

在我们的系列中,有13例患者有可用的临床治疗信息。4例局部复发和/或远端转移的患者接受了靶向治疗。2例患者(13例和17例)接受了阿帕替尼(mg/d)治疗,阿帕替尼是一种特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抑制剂。病例13为部分反应(PR):肝转移结节在前2个月变小(最大直径5.5-4.0cm),数量减少(5-3),后2个月保持稳定。该患者随后因严重的阿帕替尼相关不良事件退出了临床试验。另1例患者(病例17)给予阿帕替尼5个月,奥沙利铂2个周期,盐酸伊立替康2个周期,紫杉醇2个周期,病情稳定(SD)。

1例患者(病例6)口服舒尼替尼12周(37.5mg/d),不仅肿瘤大小没有明显减小,而且出现严重的舒尼替尼相关不良事件。病人然后收到6个月anlotinib(12毫克,每天一次,治疗2周/停1周),目标包括VEGFR2和VEGFR3,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和肺转移病灶的显示公关(直径从2.7下降到1.8厘米),肝转移病灶(从1.4到1.0厘米),和稳定的肠系膜肿块(4.0厘米)。1例患者(病例14)接受了3个月的帕错帕尼(每天mg)联合治疗,这是一种新的VEGFR多靶点抑制剂和抗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派姆单抗(每3周mg)。然而,由于严重的副作用,这改为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乐伐替尼(每天20mg)和派姆单抗3个月。不幸的是,患者病情进展,肿块大小从5.0厘米增加到7.1厘米。因此,再次改用表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治疗4个周期,产生SD。

2例患者对阿帕替尼治疗出现PR(病例13)和SD(病例17),1例患者对安洛替尼治疗出现PR(病例6)。提示阿帕替尼和安洛替尼可能是治疗晚期GNET的有效药物。4例患者在最佳手术后分别接受达卡巴嗪+顺铂6个周期(病例4)、长春新碱酰胺+阿霉素+环磷酰胺3个周期(病例15)、阿霉素+达卡巴嗪6个周期(病例16)、阿霉素+异环磷酰胺2个周期(病例18)的化疗。4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存活,无肿瘤发生(随访时间分别为46、3、8、14个月)。

5例患者(病例2、3、8、10、12)术后未接受任何化疗。其中2例患者在确诊时(10例)及术后8个月(3例)发现有肝转移,并进行肿瘤清扫及射频消融。在最后一次随访(33和60个月)中,这些患者均存活,无疾病迹象。6例术后治疗情况不明。

7讨论

GNET是罕见的,在英语文献中已经发表了50个病例,其中大多数是病例报告或小系列研究。最大的系列来自Stockman等人,他们报告了16例GNET。本系列包括19例GNET,我们进一步描述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临床治疗和反应,特别是靶向治疗。GNET最初由Zambrano等人描述为胃肠道中富含破骨细胞的肿瘤,其特征类似于软组织的CCS;其他作者随后也报道了病例报告和小系列。GNET与CCSTA具有形态和分子相似性(EWSR1-ATF1和EWSR1-CREB1融合基因),但不表达黑色素细胞标记物。最初,一些作者也将其描述为CCSLTGT,直到Stockman等根据其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特征将其定义为恶性GNET。电镜下,GNET缺乏黑色素细胞分化的证据,表现出神经分化的特征,包括多个指间交叉的细胞突起,其中包含致密核颗粒和类似突触球的透明泡。GNET可能来自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的神经嵴起源的原始细胞,显示出完全没有黑色素细胞特征的神经分化线。免疫组化,GNET至少表达局灶性神经或神经外胚层标记物(SOX10,S,NSE和CD56),而不表达黑色素细胞分化(HMB45,MelanA和MiTF)。

GNET主要发生在青壮年。在我们的系列研究中,平均年龄为43岁,63%的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在我们的研究中,19例患者中女性略占优势(男女比例为1:4.4);GNET最常见的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和大肠。我们还发现1例发生在肛管的GNET,这是第一次报道。总的来说,我们的案例涵盖了GNET的所有位置。

在组织学上,GNET以上皮样和/或梭形肿瘤细胞为特征,肿瘤细胞排列形式多样,包括实性片状、巢状、乳头状、假腺泡状、小梁状、微囊状和束状结构。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含有适量的嗜酸性或透明的胞浆,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明显的小到中等大小的核仁。同时,虽然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是GNET的特征性特征,但在我们的系列研究中只有1例出现,说明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不是GNET敏感的形态学特征。

由于GNET的罕见性和上皮样和/或梭形成分,很容易被误诊为另一种胃肠道肿瘤,如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肿瘤。肉瘤样癌(食道、胃、小肠、肛门)、癌肉瘤(结肠、直肠)、未分化癌(胃、结肠、直肠)应与GNET相鉴别。肿瘤细胞上皮标志物阳性,S和SOX10阴性有助于鉴别诊断。未分化癌伴破骨巨细胞瘤常见于胰腺、甲状腺和肝内胆管,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平均年龄:57.9岁)。GNET在胰腺未见报道,但有1例在胰腺发生CCS。早在年,Alpers和Beckstead就报道了GNET是空肠伴有破骨细胞样肿瘤巨细胞的NET。在我们的系列中,3例最初诊断为NET,因为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在假腺状或实性片状,Syn和CD56染色阳性。上皮标记物和CgA阴性染色有助于GNET诊断。

大多数GNET发生在小肠(57.9%),早期肿瘤通常集中在胃肠道壁上。由于困难(例如,解剖范围的限制和程序的复杂性),很少进行活检,因此成像,如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或磁共振成像,将有助于诊断。在组织学上,GNET的梭形和上皮样成分提示GIST可能是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瘤。CD34、CD/KIT、DOG1阴性,S、SOX10阳性的肿瘤细胞支持GNET诊断。分子分析(EWSR1重排和/或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突变)有助于疑难病例。在我们的研究中,有1例(病例19)CD阳性,但这只是局部阳性(图3C)。然而,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突变的分子分析均为阴性,而EWSR1重排为阳性,支持GNET的诊断。以梭形肿瘤细胞成分为主的GNET病例,特别是活检标本,由于S和SOX10阳性,可能被误诊为MPNST。然而胃肠道MPNST极为罕见,EWSR1基因重排阴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最近报道了一系列消化系统的原发性SS,其中大多数出现在胃和肠。大约30%-60%的SS表达S,可能导致SS和GNET之间的诊断混淆。SS中阳性的上皮标记物对诊断有价值,而t(X;18)中特异性SS18重排,而非GNET中EWSR1重排有助于SS的诊断。

GNET与CCS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vimentin、S、SOX10阳性;t(12;22)(q13;q12):EWS-ATF1和t(2;22)(q32.3;q12)EWS-CREB1融合基因的分子易位相似。然而,CCS发生于四肢、躯干或四肢束带的深部软组织,多发生在肌腱、筋膜或腱膜附近,很少发生在胃肠道。缺乏黑色素细胞相关标记物的表达有助于胃肠道GNET和CCS的鉴别。

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转移性或原发黑色素瘤,以及伴有破骨巨细胞的平滑肌肉瘤应与GNET相鉴别。最近也有一例嗜酸细胞变异的GNET,其活检形态学类似于恶性颗粒细胞瘤。尽管GNET被报道为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但其罕见性限制了随机临床试验的实施。因此,GNET的临床经验仅限于少数描述不一致治疗的病例报告。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肿瘤根治性切除,同时广泛切除淋巴结,并密切监测局部复发和转移情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患者术后接受放射治疗的报告。在Stockman等人的病例系列中,很大比例的GNET患者(7/16,43.6%)在出现时转移,主要转移到淋巴结或肝脏。此外,6/12(50%)的患者死于肿瘤(平均生存:32个月;2/12(16.7%)患者在无疾病迹象的情况下存活(随访时间:20和41个月)。与此同时,在我们的研究中,只有5/17(29.4%)的患者在就诊时发生转移(4例转移到淋巴结,1例转移到肝脏)。15例随访患者中,仅有2例(13.3%)在36和61个月时死亡。平均随访30.0个月(范围:4至48个月),5例(33.3%)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而存活,而8例(53.3%)患者在平均随访24.9个月(范围:3至63个月)时无疾病迹象存活。我们系列的患者预后比Stockman及其同事系列的患者预后好,这可能部分归因于我们系列的辅助治疗,包括靶向治疗。我们的数据表明,恶性GNET可能不像以前报道的那样具有高度的侵袭性。

在我们的临床研究中,有3例使用阿帕替尼或安洛替尼治疗的患者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1个PR和1个SD给阿帕替尼,1个PR给阿帕替尼),提示阿帕替尼和安洛替尼可能对晚期GNET有效,并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在我们的系列研究中,有两名患者接受了肿瘤切除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但未接受化疗,在最后一次随访时(33和60个月),他们没有肿瘤迹象,仍然存活。提示肿瘤廓清和射频消融术对GNET肝转移病灶的治疗也是有用的。需要收集更多具有详细临床治疗信息的病例,进一步评估GNET的预后。

GNET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GNET具有典型的基因t(12;22)(q13;q12)和t(2;22)(q34;q12)重排,分别导致EWSR1-ATF1和EWSR1-CREB1嵌合融合蛋白。Stockman等报道86%(12/14)的病例中发现EWSR1基因重排,包括EWSR1-ATF(6/12,50%)和EWSR1-CREB1(3/12,25%),ATF1和CREB1基因均未重排(2/12,16.7%)。1例(1/12,8.3%)EWSR1重排阳性患者未评估AFT1和CREB1重排。在我们的研究中,15例患者中有14例(93.3%)发现EWSR1基因重排。EWSR1重排不仅发生在GNET中,也发生在各种肿瘤中,包括传统的CCS。尤文氏肉瘤、涎腺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肌上皮癌、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和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除具有中间生物学行为的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外,这些肿瘤均为恶性肿瘤,提示EWSR1基因重排和随后转录因子的激活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病过程,但并不是肿瘤特有的分子异常。涉及EWSR1基因的易位可能是肿瘤发生的第一步,而向特定肿瘤类型转化需要继发性遗传或表观遗传事件。这些具有常见染色体易位的不同肿瘤表型可能是受影响的前体细胞成熟或分化阶段的结果。

据报道,在放射治疗婴儿神经母细胞瘤和儿童肝母细胞瘤后,每一例GNET作为继发性恶性肿瘤,表明放射治疗不能被排除为其发展的一个可能的促发因素。1例患者报告有同步结肠腺癌和瘤周免疫球蛋白g4相关的腹部硬化炎症。在我们的系列报道中,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在11年前被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IIB期)。GNET作为一种罕见的疾病,与其他恶性肿瘤共病并不少见,其发展的潜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大多数GNET发生在胃肠道壁,尽管最近有1例发生在舌头和口腔的GNET。目前,还没有GNET的分期标准。在我们的系列中,一医院的胃肠道癌指南进行分期的。与胃肠道上皮性恶性肿瘤(起源于黏膜腺上皮)不同,GNET被假设为起源于胃肠道神经外胚层前体细胞。GNET通常位于胃肠道壁,以固有肌层为中心,并经常延伸到黏膜下层和浆膜下,有时甚至突出到肠腔内或侵犯胃肠外组织(如大网膜和肠系膜)。根据胃肠癌指南进行GNET分期是不合适的。我们建议改用腹胸脏器肉瘤的病理TNM分期(AJCC,第8版),该分期也适用于GNET的肿瘤浸润、局部组织扩展、淋巴结及远端转移。我们的数据没有显示分期与患者生存率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病例数量有限和随访不充分。需要更多的病例来阐明分期是否与GNET中的生存有关。此外,对这种罕见肿瘤的进一步临床经验,包括预后和各种治疗的反应,是决定最佳治疗策略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的局限性之一是,只有EWSR1重排通过FISH进行评估,而不是融合伴侣。此外,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医院会诊病例。最后,还没有进一步分子研究的材料,包括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特异性融合基因或通过直接测序检测其他分子事件。然而,我们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证据,以区分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及时诊断和更多的临床治疗GNET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Green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提供了关于特定融合的有用信息,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分子研究。

总之,GNE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细胞恶性肿瘤,预后差,主要发生在青壮年。当胃肠道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或梭形细胞组成时,应怀疑GNET。免疫染色S和SOX10表达阳性,上皮样和黑色素细胞标志物表达阴性,有助于诊断。建议通过EWSR1染色体重排累及的分子检测来确诊GENT。

张仁亚编医院年7月2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AJSP19例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