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重磅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
TUhjnbcbe - 2021/7/3 5:43:00

陈万青李贺孙可欣郑荣寿张思维曾红梅邹小农顾秀瑛赫捷

中华肿瘤杂志,,40(1):5-13.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每年收集、整理、评估、分析并发布全国登记处的肿瘤登记数据,为国家及地区恶性肿瘤防控策略的制订及肿瘤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自年肿瘤登记项目设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有统一规范的肿瘤登记报告方法与制度,连续动态收集恶性肿瘤相关数据资料。多年来,肿瘤登记报告方法和制度逐渐完善,肿瘤登记处数量逐年增加,数据质量逐步提高。自年实施肿瘤登记年报制度以来,每年发布登记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并逐年完善,收录的数据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稳步提高。年收集覆盖全国31省、市自治区登记处年的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了审核、整理和分析,现发布主要结果。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质控: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个登记处提交的年肿瘤登记资料,登记处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地级以上城市个,县和县级市个。城市地区登记覆盖一般为全部城区(个别城市仅覆盖部分市区,如哈尔滨的南岗区和道里区),县或县级市均为覆盖全县(市)范围。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1]以及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2,3,4]对登记质量的有关要求,对上报数据进行审核与评价。通过病理诊断(MV)比例、只有死亡证明书(DCO)比例、死亡发病比(M/I)等主要指标,评价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有效性和时效性。最终,根据质控标准纳入个登记处(其中地级以上城市个,县和县级市个),覆盖人口共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占全国年年末人口数的21.07%。其中城市人口人,占全国登记地区人口数的49.98%,农村人,占50.02%。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合计MV为68.01%,DCO为2.19%,M/I为0.61。(图1)

2.统计学方法:

对符合肿瘤登记质量控制标准的个登记处数据进行汇总。按地级以上城市为城市地区、县(县级市)为农村地区进行划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5次和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的中国—年全国人口数、城乡比以及年龄构成,推导年全国人口数据。结合人口数据和登记处数据,估计全国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采用年全国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

结果

1.发病率:

据估计,年全国新发病例数约.4万例(男性.4万例,女性.0万例),其中城市地区的新发病例数.4万例,占59.51%;农村地区.0万例,占40.49%。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7/10万(男性.67/10万,女性.29/10万),中标率为.63/10万,世标率为.53/10万,累积率(0~74岁)为21.58%。城市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3/10万(男性.81/10万,女性.87/10万),中标率为.58/10万,世标率为.84/10万,累积率(0~74岁)为21.96%,农村地区发病率为.94/10万(男性.52/10万,女性.23/10万),中标率为.64/10万,世标率为.38/10万,累积率(0~74岁)为21.07%。城市与农村比较,发病率、中标发病率、世标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均高于农村(表1)。

2.年龄别发病率:

恶性肿瘤发病率在0~39岁组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80岁年龄组时达到高峰。总体而言,城乡年龄发病率变化趋势相似,但农村地区男性发病率水平于75岁年龄组达到最高,80岁以后有所下降,而城市地区男性和女性均于8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水平(图2)。

3.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78.1万,按发病例数顺位,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男性发病第1位为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52.1万,其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发病第1位为乳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27.9万,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城市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为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45.7万,其次为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为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城市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农村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首位无论男女均为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32.4万,农村合计的前5位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男性发病前5位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发病前5位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表2,图3)。

4.死亡率:

据估计,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数为.6万例(男性.2万例,女性84.4万例),其中城市地区死亡数为.6万例,占56.88%;农村地区为99.0万例,占43.12%。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为.89/10万(男性.24/10万,女性.54/10万),中标率为.98/10万,世标率为.09/10万,累积率(0~74岁)为12.00%。城市地区死亡率为.34/10万(男性.39/10万,女性.21/10万),中标率为.49/10万,世标率为.70/10万,累积率(0~74岁)为11.38%。农村地区死亡率为.07/10万(男性.62/10万,女性.50/10万),中标率为.57/10万,世标率为.53/10万,累积率(0~74岁)为12.83%。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比较,城市地区死亡率高于农村,而中标率、世标率和累积率均低于农村(表3)。

5.年龄别死亡率:

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在45岁以前处于较低水平,45岁年龄组开始快速升高,80岁年龄组左右达到高峰。总体而言,年龄别死亡率在多数年龄组中城市地区低于农村地区。其中,男性除0~4岁和80岁年龄组外,城市地区均低于农村地区;女性年龄别死亡率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比较接近,随年龄呈交替上升趋势,到75岁年龄组之后,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图4)。

6.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为肺癌,每年死亡病例约62.6万,按死亡例数排序,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为肺癌,每年死亡病例约42.8万,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为肺癌,每年死亡病例约19.8万,其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城市男、女及合计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均为肺癌,每年死亡约36.5万,男女合计前5位死亡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城市男性恶性肿瘤死亡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城市女性前5位死亡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死亡约26.1万,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为肺癌,其次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表4,图5)。

讨论

肿瘤登记工作作为肿瘤防治的基础,通过连续动态收集并分析恶性肿瘤相关数据资料,可以及时掌握肿瘤流行特点并提供我国恶性肿瘤负担情况,在肿瘤防控*策的制订及恶性肿瘤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肿瘤登记工作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国肿瘤登记点由年的54个增至个,覆盖人群约占全国人口的25.27%,肿瘤数据的真实性与代表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通过质量审核并被纳入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登记点也从年的41个增至个,肿瘤数据质量正稳步提升。同时,在IARC/IACR组织的《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11卷中[5],我国34个肿瘤登记点资料被收录,比上一卷增加了22个,进一步表明了我国肿瘤登记数据逐步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与重视,并将在全球恶性肿瘤监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IARC研究报告显示,总体而言,中国分别约占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21.8%和27%,在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中等偏上水平,但部分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等发病死亡约占全球的一半[6],防控形势严峻。从总体趋势上看,近1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缓慢下降趋势[7]。近年来,美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下降趋势明显,每年平均下降约1.5%,且男性下降幅度远大于女性[8],这主要归功于构成其死因谱的主要癌种逐步得到了控制。几十年来,美国控烟行动以及早诊早治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控制了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从而促使其总体死亡率持续下降[8]。而我国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以及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多年来恶性肿瘤综合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得肝癌,尤其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下降[9]。但由于我国成人吸烟率居高不下[10,11],肺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死亡首位,导致我国恶性肿瘤总体死亡率下降趋势缓慢。

有研究显示,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和癌谱的构成与年水平基本持平[12],但发病人数有所增加。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和结直肠癌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死因[12]。男性与女性相比,恶性肿瘤发病相对较高,且发病谱构成差异较大。肺癌、乳腺癌仍然位居男性、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中,甲状腺癌近年来增幅较大[9,12,13,14],目前已位居女性发病顺位第4位;而在男性发病谱中,前列腺癌及膀胱癌近年来上升趋势较为明显[9,12,13,14],分别位居男性发病顺位第6位和第7位,在未来的肿瘤防控中应当格外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磅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