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肿瘤已成为一种慢性病,护士在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肿瘤专科护理实践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拓展和延伸。了解国内外肿瘤防治的动态,推动肿瘤专科不断地发展,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时代下的新任务。肿瘤护理持续性发展需要继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全方面、全周期”的照护,分享和交流肿瘤护理新理论、新信息。
近年来,静脉输液治疗专科得到快速发展,静脉输液治疗技术不断创新、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更为有效,为确保患者静脉治疗安全、杜绝护理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最新的输液治疗*策,规范输液治疗中的护理行为,降低静脉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静脉治疗的安全性,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海区护理学医院于年10月17-18日成功举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肿瘤护理实践暨静脉治疗安全管理研讨班》。
专家与学员们合影留念
研讨班旨在为佛山南海区广大肿瘤护理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展示肿瘤治疗及静脉安全输液最新研究进展,邀请了一批省内知名的医学护理专家进行授课,有医院林金香主任护师,医院医院*蕾主管护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何艳主管护师,以及医院肿瘤科潘兴喜副主任医师、肿瘤一区护士长钟玉婵副主任护师、肿瘤一区护理组长袁娜主管护师和肿瘤二区张悦主管护师等;医院朱应昌副院长,护理部高丽梅主任也出席了本次研讨班。此次学习班共吸引了南海全区余名护理人员参与,会场学习反应热烈。
新冠疫情常规防控下,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开幕仪式上,医院朱应昌副院长为本次学习班致辞和发表讲话,并对本次培训班专家和同行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肯定了举办肿瘤护理实践及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学习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朱应昌副院长通过举例说到肿瘤的治疗护理与输液安全相辅相成,安全的输液管理可减少因输液发生的并发症,促进肿瘤的治疗进程,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反之,出现了输液问题可能会导致肿瘤治疗停滞,影响肿瘤疾病的转归,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希望广大护理人员要对肿瘤护理及肿瘤治疗中的输液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高度重视;同时希望学员们能珍惜好这次机会,学到有用的知识,更好更快地提高肿瘤专业护理实践及输液安全管理能力,并学以致用,应用于临床;讲话中也肯定了护理在维护健康、引领健康中的地位。
医院朱应昌副院长致辞
肿瘤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现今肿瘤治疗的主导方向,医院肿瘤科潘兴喜副主任医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被称为“生物导弹”的分子靶向治疗,从分子靶向治疗的概念、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比较了分子靶向治疗的优缺点,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了当今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并提出分子靶向治疗还有待完善的地方,总之,尽管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前景非常乐观,但仍有待研发更好更有效的靶向治疗新药。
医院肿瘤一区潘兴喜副主任医师授课中
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头颈部肿瘤的基本治疗原则,而因放疗和/或联合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导致各种头颈部功能障碍尤其是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同样居高不下,明显影响着头颈部肿瘤患者往后的生活质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的何艳主管护师通过头颈部肿瘤治疗后的各种功能障碍发生率,临床表现,功能障碍评估、治疗及康复训练等方面给学员们详细讲解,并介绍了鼻咽康复门诊的运作情况,现场展示了喉部训练手法,精彩的授课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的何艳主管护师授课中,现场展示喉部训练手法
自古至今,人们对于肿瘤治疗方式的探索从未停止过,随着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而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肿瘤免疫疗法。医院肿瘤二区张悦主管护师讲解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及各种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用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机制及其特征以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相关护理。最后总结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关键在于早诊断和早干预,大多数不良反应可通过暂停给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得以控制,且大部分可以逆转,激素治疗不影响免疫治疗疗效,临床上,PD-1/PD-L1抑制剂以肺炎、结肠炎、肝炎、内分泌*性、肾炎为主,不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但大部分可在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后缓解。
医院肿瘤二区张悦主管护师授课中
输液的进行离不开导管通路的使用,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通路是我们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各种导管的使用免不了会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如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已不作为医保报销范围之内,其发生所造成的住院时间延迟和相医院承担,医院更愿意选择感染率更低的医疗器械,相比中心静脉导管,中线导管感染率低,置管后无需X射线确定位置,减少了确定尖端定位的费用,更经济;相较静脉留置针,减少了反复穿刺,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更保证了输液治疗的及时;置管护士经过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且考核合格即可,不需取证。医院肿瘤一区钟玉婵副主任护师详细讲解了中心导管现状与发展史、定义、适用范围、置管血管评估与置管人员所具备条件、导管产品介绍与置管流程、临床益处及置管后的护理等,让学员们对中线导管有更深的认识,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静脉输液通路。
医院肿瘤一区护士长钟玉婵副主任护师授课中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通路,已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需要化疗或输注高渗性、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来说,PICC更是首选的方式,但是由于一些限制条件,如预置管静脉管径过小、血管解剖位置不佳、皮肤极度松弛等因素,导致许多患者不能顺利地置入PICC或置入后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风险过高,而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医院林金香主任护师给学员们介绍了隧道式PICC的临床应用,隧道式PICC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技术基础上的一次改进,它的应用扩大了PICC的适应症,延长了患者安全留置导管的时间,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使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这一技术而受益,在静脉输液治疗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医院林金香主任护师授课中
留置了导管通路就有可能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医院肿瘤一区袁娜主管护师分享了4例留置PICC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案例,从中反思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和护理以及拔管时机。经验的积累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思考,从案例中,我们知道如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
医院肿瘤一区袁娜主管护师授课中
预防药物外渗是静脉安全输液必须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