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Cloudy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最近JAMA上发布了一项关于补充医学疗法对癌症患者生存影响文章。
由于里面点名提到了“中医”,按照神秘的东方定律,微博上相关帖子评论区网友们已经撕成了一片。一时间,各种添油加醋带节奏,别有用心借题发挥,中医黑中医粉吵翻了天,价值观与唾沫星同飞。
咳咳,作为一名毫无网上掐架战斗力的小白,界哥始终相信,真相只有一个,抛却主观看法,认真掰下文献,搞清楚它到底说了什么就知道了。
下面,咱们就来深扒下这篇文章,补充医学的使用真的降低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了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
何为补充医学疗法?
补充医学疗法(CM)是指作为常规现代医学疗法(CCT,指常规手术、化放疗、激素疗法等)补充或用于辅助现代医学疗法进行治疗的干预措施。
据估计在美国,替代补充医学是一个数十亿美元产业,如此家大业大,一方面得益于它容易获取且足够市场化,另一方面也与患者个体健康理念、价值观、哲学观、尤其是对健康自主权的追求有关。
目前在癌症治疗中运用的补充医学疗法可谓五花八门,包括植物性草药、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医、太极、气功、针灸、顺势疗法、物理疗法、自然疗法、益生菌、阿育吠陀医学以及专门的饮食疗法等等。患者一般使用补充疗法以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获取心理上的慰藉/希望。
既往研究也表明,像按摩,针灸,瑜伽和冥想一类的补充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据估计,有48%-88%的癌症患者会使用CM作为常规治疗的补充。但是,目前仍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CM对患者生存(OS)有改善。
因此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研究者开展了这项研究,比较只接受现代医学治疗(CCT)的癌症患者和接受补充医学疗法(CM)+至少一种CCT治疗的癌症患者的OS,以及这两类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二
在看研究结果前,先来明确一些定义
该研究调用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中名的患者的数据,所有患者均于年至年间被确诊为非转移性的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或结肠直肠癌。
①所有患者都至少接受过一种常规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激素治疗。
CM的定义:使用其他未经证实,由非医疗人员施用的癌症治疗措施。除此之外至少使用1种CCT方式(定义为手术,放疗,化疗和/或激素治疗)。
CCT的定义:在癌症病程中,只接受现代医学常规抗癌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和/或激素治疗。
②拒绝治疗:定义为数据库中患者病历中有拒绝化疗、手术、和/或内分泌治疗的记录。不包括那些因危险因素禁忌症而无法接受CCT的患者,也不包括那些因不明原因而没有接受CCT的患者。
③治疗的延迟:定义为患者明确诊断后到第一次开始正式接受CCT的间隔。
三
补充医学疗法延误治疗,死亡风险更高!
整个队列包括名癌症患者,其中CM组中有名患者,对照组中有名患者。
为了进一步研究CM对患者总生存的影响,研究者对患者进行4:1匹配,对照组接受CCT的名患者,CM组纳入仅有名患者。
当排除拒绝治疗和治疗延迟因素时
①CM使用降低患者5年生存率
在单变量生存分析中,与不使用CM相比,CM的使用与患者较差的5年生存率相关(82.2%vs86.6%)。
②CM的使用带来更高的死亡风险
当控制癌症类型,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临床分期和Charlson-Deyo合并症评分时,与不使用CM相比,使用CM的因素独立地与更高的死亡风险相关,危险风险同比提高了2倍(HR,2.08),并且与治疗机构的选择无关。
③CM对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影响最大
5年生存率方面:CM按癌症类型进行分层,接受CM的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更差。而前列腺癌或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死亡风险方面:接受CM与乳腺癌(HR,1.94)和结直肠癌更高的死亡风险(HR,2.61)独立相关。
当包括治疗延迟或拒绝治疗时
当研究者对治疗拒绝和延迟因素,进行调整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使用CM与不使用CM对比,不再具有与死亡风险的显著差异。(HR,1.39)。
也就是说CM所导致的死亡风险的提高,很大程度是由于患者拒绝治疗和延迟治疗导致的!
治疗拒绝因素是本研究中的重要混杂因素,也是导致CM患者出现死亡风险增高的最主要原因,没有治疗拒绝因素,CM本身并不导致死亡风险的增高。
CM组患者更倾向于拒绝进一步CCT治疗
随后,研究者对纳入研究对象进行了匹配分析(CM组纳入名患者,对照组纳入名患者)发现,相比对照组,CM组的患者开始CCT的时间虽然没有较长的延迟,但对现代医学治疗措施的拒绝率较高。
拒绝率(CM组vsCCT组):
手术(7.0%vs0.1%)
化疗(34.1%vs3.2%)
放疗(53.0%vs2.3%)
激素治疗(33.7%vs2.8%)
由于接受CM的患者更倾向于拒绝进一步的CCT治疗,所以也可以认为CM和死亡风险的增高,存在间接的关系。
四
大数据下看看,哪些人更倾向于CM治疗?
研究者将选择CM治疗的患者和常规CCT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对比,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规律,来看看:
年龄方面:CM组中的患者比不使用CM的患者更年轻(平均年龄,56岁vs62岁);
性别方面:CM组患者更多为女性;
癌症类型方面:CM组多为乳腺癌患者或者结直肠癌患者;
临床分期方面:CM组癌症临床分期为Ⅰ期和Ⅲ期;
经济方面:CM组患者拥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教育方面:CM组患者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准;
保险情况:CM组患者更多拥有个人保险。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选择CM治疗的患者,其实各方面条件都是不错的,不是我们传统印象里认为的那样,是由于负担不起常规治疗的费用,或是临床特征太差才选择替代医学治疗的。
上面那么多特征,哪些和患者更倾向于选择CM的治疗方式有关呢?
研究者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发现以下因素与CM的选择关系最为密切。
①癌症类型:对比前列腺癌患者,乳腺癌患者和结直肠癌患者明显更倾向于接受CM。
②临床分期:对比临床Ⅰ期的患者,临床Ⅲ期患者更倾向于选择CM。
③合并症评分:合并症评分为0分的患者对比合并症评分1分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CM。
④治疗机构:对比在社区机构治疗的患者,在学术型机构治疗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CM。
⑤地理分布:对比居住在美国东北部的患者,居住在西部落基山区和太平洋西部地区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CM治疗,且是独立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分析发现,接受CM的患者与未接受CM的患者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程度和地理分布上。即:接受CM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同时接受CM的患者更多居住在西部落基山区或太平洋地区。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使用CM的患者,CCT的中位延迟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接受CM的患者对常规治疗方式的拒绝性更高,开启N连拒绝模式。
五
一份诚挚的总结:该治治,别瞎折腾
通过界哥这一通仔细的拆解,相信眼明心亮的各位已经Get到这篇文章真正在表达是什么了吧。
人家可没有一棍子打死补充医学哦。由于本文的研究对CM的使用判断主要来自于数据库中患者病历的记录,但由于获取的信息有限,因此没办法明确患者实际上采用的CM种类、数量、也没法对CM治疗所产生副作用进行评估。而且目前的相关研究证据有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者自身觉得也不好对具体的某种CM疗法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进行评论。
但鉴于本文的研究已经证实接受CM与拒绝进一步的治疗有关,因而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增高,所以研究者强烈建议,癌症患者尤其是患有可治愈性癌肿的患者应该接受规范的常规治疗。对于CM的选择和接受最好告知自己的医生,不要因为接受了CM,就拒绝常规治疗!
最后,界哥想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
一代天骄,史蒂芬乔。
年10月,因为一次体检,医生偶然发现乔布斯的胰腺上有一层阴影,进一步的检查结果。连医生都高兴哭了,因为出来的结果,不是死亡率极高的胰腺癌,而是恶性程度低,如能早期切除,预后比较良好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然而,这位固执的天才,最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拒绝了手术治疗,而是去尝试草药、针刺、饮食疗法等替代疗法,甚至还请过灵媒。延误病情长达9个月,等再次检查的时候,肿瘤已经增大,并出现转移。此后,乔布斯不得不历经手术、肝脏移植各种折腾后,最终还是不免英年早逝,留给后人一声叹息。
在这里,界哥无意于褒贬乔帮主的个人选择,只是觉得,如果能及早接受治疗,以帮主的个人资源,绝不至于落到这样遗憾结果。可惜没如果。
界哥觉得,对于每一位肿瘤患者而言,无论自己的治疗意向如何,与其听信网上传言,各种道听途说,不如与专科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涉及到专业的问题,请医生来帮你判断和解决。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参考文献
[1]JohnsonSB,ParkHS,GrossCP,etal.ComplementaryMedicine,RefusalofConventionalCancerTherapy,andSurvivalAmongPatientsWithCurableCancers[J].JAMAOncol,.
[2]ClarkeTC,BlackLI,StussmanBJ,etal.Trendsintheuseof
昨天小编约朋友见面
结果他刚来
好家伙
直接跪下
“新年都过去了,没必要没必要”
小编边说边去扶他
“年是过去了,这不清明快到了,提前给你行个礼”
朋友这句话把小编直接怼的没话说了
事后一问才知道
他刚睡醒,急着下楼腿麻了
一不小心就跪下了
很多朋友可能当个笑话就看过去了
其实不然
每个人都有过腿麻的感受
大部分人都觉得是压迫导致的血液流通不畅
从而引起腿麻
然后,在腿麻的背后其实隐藏了很多信号
尤其是长期或无法解释的麻木
很大可能是疾病潜伏的征兆
腿麻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类型可以分为两种
压迫性腿麻和疾病性腿麻
压迫性腿麻很简单
当我们伏案睡觉、翘二郎腿时
这些不良习惯都会给腿部造成压迫
导致血液流通不畅
从而引起腿麻
一般在3-5分钟内能缓解过来
而疾病性腿麻就必须要注意了
这种腿麻一般表现为长期出现腿麻症状
并且无法解释
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做压迫性动作
但是腿部也会发麻
01
抽筋疼痛,麻木,冰凉
下肢血管堵塞后,神经缺血,脚就会出现麻木、冰凉。
02
疼痛、步行距离缩短
走路感觉腿发麻、疼痛、没劲儿,需要休息一下再走,继续发展就是静息痛。
静息痛是下肢缺血严重阶段的信号,
晚上更加厉害,
用任何的止疼药也不能缓解。
03
皮肤颜色出现苍白、发紫
下肢缺血时,机体供血减少,皮肤变苍白,
产生的废物不能被血液及时带走,
达到一定浓度时,
会导致组织坏死,
皮肤进而发青或发紫。
方法一:博格斯实验
①脱去鞋袜,将两条腿同时抬高到45-60°,若一侧脚的颜色苍白,另一侧无变化,可能预示着腿供血不足;
②腿部抬高后挤压脚部,如果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可能预示腿供血不足;
③坐至床沿,腿耷拉在下面,缺血的脚马上出现潮红。
方法二:摸脚背动脉
把手指轻轻搭在脚背部最高点正中间的位置,感受双侧足背动脉的搏动强弱。
◎如果两侧足背动脉搏动强弱不对称,可能说明搏动弱的一侧缺血;
◎长期监测下,如果双侧足背动脉越来越弱,可能提示病情越来越严重。
建立侧支循环
建立侧支循环指的是,在血流受阻的部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让原本无法流通的血液恢复正常循环。
建立侧支循环比较好的办法就是锻炼。通过坚持一定的锻炼方法,提高肢体远端的血压,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帮助减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症状。
1适当快走以比正常行走稍快的速度行走,走到不能走为止。比如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走到不能忍受疼痛时,再停下来休息,缓解后继续走。这样一个周期坚持30~40分钟。
已经发生跛行的人群,建议每日锻炼一次,每周四次。在跛行距离得到延长以后,可以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让侧支循环更好地建立。
如果有潜在的心脏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增加心脏负担。
2抬腿博格斯实验中的动作不仅能判断下肢血管的堵塞情况,还有助于改善侧支循环。锻炼时可以反复将腿抬高至45°~60°,并尽量延长保持动作的时间。
调节饮食
除了均衡饮食、控制“三高”饮食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好其他餐桌上的饮食,帮助保护血管。
1补充卵磷脂卵磷脂又称蛋*素,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它具有辅助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的作用,适当多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症状。
常见的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包括:山药、木耳、鸡蛋、大豆、动物肝脏、坚果、纳豆等,其中纳豆的功效比*豆更好。
2吃点“他汀”他汀是常见降脂药的主要成分,它虽然无法完全消除斑块,但可以抑制斑块的发展,起到延缓病情的作用。
红曲米是唯一一种富含他汀的天然食物,日常生活中不妨用它搭配大米熬煮成粥,或是做菜时当佐料,可以辅助调节血脂,缓解症状。
此外,西红柿中含有番茄红素,虽然不含有他汀,但是具有他汀类似的功效,长期服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着一定的辅助效果。
1.外伤
躯干、脊椎、臀部、腿部、脚踝和脚部受伤都可能会给神经施加压力,并使脚和腿部发麻。
2.糖尿病
部分糖尿病患者会产生一种称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状态,也会导致脚部麻木,有时候患者描述为踩袜套感。
3.腰椎和坐骨神经异常
腰椎间盘或者腰椎管狭窄,是因为神经纤维在从脊髓发出之后,受到椎间盘、腰椎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出现了麻木或感觉障碍。
坐骨神经从腰部往下肢走行的过程中,在某些位置也会受到刺激或压迫,则人的腿或脚也可能会感到麻木或刺痛。
还有足踝部的一些神经卡压性疾病,也会导致麻木感,只是受压位置的区别,产生了不同的麻木区域。
4.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发病率最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的慢性缺血。患有中重度下肢慢性缺血的人在走路或上楼时会感到腿部和臀部疼痛和抽筋,还会出现腿麻木和无力。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则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发病急骤,早期会出现肢体的麻木刺痛,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知觉丧失,肢体坏死,短期内出现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5.肿瘤
各种良恶性肿瘤,或者囊肿,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压迫到神经或者血管,也会引发麻木不适。
6.饮酒
酒精会导致神经麻木,尤其是脚部麻木。长期或过度饮酒也会导致神经损伤,产生腿部麻木的感觉。
7.脑中风
脑中风如果导致大脑受损,影响大脑对外来信号的处理,有时也会导致身体局部暂时或长期的麻木。
8.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人体的感觉。临床上也有过这个情况。一位不到30岁的男士,以往腿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偶然间发现自己的小腿上有些红血丝,担心是静脉曲张,可能导致烂腿,因此产生焦虑,感觉到腿部不舒服,乏力,麻木,甚至影响了睡眠。来血管外科看诊后发现并非典型的静脉曲张,仅仅是毛细血管扩张。随后患者的心情放松下来,之后腿发麻的症状就消失了。
这种情况,临床称为躯体神经障碍,患者可以伴有全身各处的不舒服,如胸痛、憋气、手脚发麻、舌头发麻等症状,压力比较小的状态下,这种感觉会得到缓解。类似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诊断时需要慎重。
推荐阅读:
辣妹半裸直播做引体向上,原来她变美的秘籍是……被忽视的“方寸之间”,让女人尴尬且难受!妻子谢楠37岁生日出意外!桡骨粉碎性骨折,46岁*发文痛斥*单手做平板支撑,晒照却被粉丝怼!(这样做,你的「腰」就废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