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如河南林县、河北磁县的食管癌高发,山东临朐、福建长乐的胃癌集中,江苏启东的肝癌常见。在这些地方,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者集中力量开展现场肿瘤防治工作。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北京医疗队在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建立了第一个肿瘤防治现场,并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年,医院组团驻扎帮扶省内食管癌发病率很高的磁县,由磁县一点向省内多点散发。如今,河北省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通过在肿瘤高发现场长达半个世纪的防癌耕耘,我国医务人员书写了令人振奋的中国故事。时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报特派出两路记者分赴河北省磁县和河南省林州市,探寻这些地方抗癌战役背后的新老故事和时代变迁。
被诅咒的“噎食病”
如果没有18年前的那次大筛查,田爱珍很可能死于食管癌。而今,71岁的田爱珍依然可以在自留地里种点蔬菜,正常劳作,活得很开心。“没出正月都是年”,3月中旬,记者来到田爱珍家中时,老两口正在收拾东西准备串亲戚。
20世纪60年代初,田爱珍的父亲和母亲先后罹患食管癌,双亲去世的时间仅仅相隔5年。年,田爱珍38岁的哥哥也因为食管癌去世。再后来,田爱珍的二姨和表姐也得了这种病,全家好像被诅咒了一样。田爱珍后来才知道,这种让家人吃不下饭、喝不进水的病叫食管癌。而在那个年月,村民都称之为“噎食病”,并且村里流传着得这种病是因为家里不积德而受到的惩罚。田爱珍家住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台城村,那里是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村里得病的不少,除非是至亲好友,否则大家绝不往外说,怕引起村里的风言风语。
谈起这段过往,田爱珍始终背对着记者。“不忍心看他们遭罪,我这心里不得劲。”那时候,村里没有卫生室,医院看病,只能用一些土办法来治。父亲那句“疼毁我了”,深深印在了田爱珍的记忆里。哥哥起初症状还不严重,能吃一些稠糊的饭;过了几个月,已经吃不进去饭;最后连水都喝不了了。因为嗓子被堵住了,就用筷子把上下牙支起来,用手蘸点花籽油把嗓子眼的“疙瘩”挤压下去。后来,甚至以*攻*,煮一些*蜈蚣来喂。家里人试了各种土办法,但都没见效果。哥哥日渐消瘦,只剩得皮包骨了。
家里人把哥哥放到床板上,抬到了附近的诊所。“只能输点葡萄糖维持。”医生看完后说。于是,田爱珍和家人每隔几天就抬着床板送哥哥去输20余毫升50%浓度的葡萄糖液,每次都要花上3毛钱。到后来,哥哥胳膊上的静脉扁得已经容不下针头了。“俺哥走的时候已经瘦得不像样了。”田爱珍每每回忆起这些事,心里都像针扎一样难受。
年,医院(医院)专家联合河北医院医务人员到磁县台城村开展上消化道癌人群大筛查。
田爱珍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就报名了。村里邻居对田爱珍的行为表示不解,“你又没病,在嗓子里下个大管子,遭那罪干啥?”但双亲和哥哥得病的情形让田爱珍坚定了去筛查的决心。
经过检查,田爱珍被确诊出现食管癌早期癌变,并及时接受了内镜切除治疗,1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良好。“要不是当初做了检查,俺可能活不到今天了。”田爱珍激动地说。“不要吃太凉的食物,更不能吃烫食。”医生的忠告,田爱珍牢牢记住了。去年医院举办的防癌宣传活动上,田爱珍成了抗癌志愿者,现身说法,宣传筛查和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危险因素被揪了出来
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调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通过走访,杨贵发现,当地老百姓得食管癌的特别多,严重到一家几口人都得了食管癌。当地流传“吃麦不吃秋”的说法,意味着得了食管癌后活不到下一个吃麦子的季节。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杨贵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说:“我们林县有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周恩来派中医院*委书记李冰带队到林县调研。经过调研发现,当地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确实特别高,死亡率达到.30/10万。当时,周恩来对肿瘤防治工作发出“癌症不是地方病,而是一种常见病,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和“应研究根治方法”等一系列指示,要求摸清情况、研究对策。随之,“四省一市(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北京)”食管癌防治科研协作组成立。
原医院院长、现河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王士杰介绍,年,医院开始在磁县开展食管癌防治工作。年,在磁县建立河北省第一个肿瘤防治点。“就此拉开河北省上消化道癌防治工作的序幕。”
“食管癌严重危害磁县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导致老百姓谈癌色变,加上经济和医疗条件有限,好多人得了食管癌后就只能等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很多。”医院院长单保恩面色凝重地说。流调显示,年~年,磁县食管癌死亡率为.88/10万,全县平均每16小时就有一个人死于食管癌。
专家团队走村串户,与当地村民促膝交谈,并勘测当地的环境、土壤、水文,努力探寻食管癌肿瘤高发原因。
磁县是一个贫困县,当地村民因为穷怕了,所以有吃陈粮的习惯。麦收打下的新粮食,只蒸一锅馒头,村民吃完后就把新粮收起来,继续吃陈粮。不仅如此,当地村民习惯吃烫食,刚出锅的饭菜,盛出来就端着碗蹲在家门口,边唠家常边吃饭。“陈粮中含有霉菌*素,是致癌因素。烫食容易烫伤食管黏膜,食管反复受损,最后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害;蹲着吃饭,硬的食物在食管和胃部停留时间太长,也会损伤食管;快食,没有嚼烂就咽下去,不容易消化。这些都是导致食管癌的危险因素。”王士杰说。
河北省武安市南接磁县、地处山区。该市活水乡井峪村在山沟沟里,进去要经过崎岖的山路。年,从那里寄来的一封信引起了王士杰的注意。信中写道:“我们这个村多口人,5年时间已经有50多位因为食管癌去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王士杰带领团队到该村调查发现,村子周围高的地方是住户,最洼的地方是一口井,雨水沉降储存在井里,导致村民一年四季只能喝雨水。经过化验发现,水中致癌物“三氮”严重超标。王士杰对村民进行筛查,一共查了人,结果发现11人有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于是,王士杰向省里汇报,水质污染是这里食管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久后,省里很快就落实了打井的工作,村民第一次喝上了深井水。年,王士杰再次回访井峪村时,村支书紧紧握着他的手,高兴地说:“这10年只有1个得癌的。”
单保恩介绍,半个世纪以来,工作团队针对我国太行山上消化道癌高发区进行了长期病因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食管癌的病因预防措施:改水减少亚硝胺摄入、晒粮晒水防霉去胺、改变粮食种植结构增加果菜种植面积、施钼肥和改变喜食酸菜、蹲食、烫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开展了多项营养干预实验,如研制核*素强化碘盐增强居民体内营养素摄入。
筛查,从拉网到内镜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专家们不断摸索着各种诊断方法,以实现早诊早治。每一种方法,都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
20世纪60年代伊始,河南医科大学沈琼教授发明了拉网式细胞学检查。将外附着网的气囊顺进患者的食管中,然后让气囊鼓起来,再慢慢拽出,网上就会吸附细胞,进而做细胞学检查。
20世纪80年代初,医院王国清教授等人研究了胃液隐血珠检查方法,即将海绵放到胶囊中,让患者吞下去,等到胶囊溶化掉,海绵沾到胃液再拽出来,检查海绵中的潜血。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医院在王国清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升级版”——吞金属球检查方法,用不锈钢珠代替了胶囊。“这些方法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令患者痛苦,就是漏诊率高,后来都逐渐淘汰了。”王士杰说。
20世纪90年代初,医院与医院共同承担了国家食管癌早诊攻关课题。经过近20年的研究,逐步探索出内镜结合碘染色的筛查技术,在上消化道癌早诊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王士杰表示,这种方法结合病理诊断是目前食管癌早诊早治的金标准,为食管癌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早诊早治奠定了基础。
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年,医院完成了全国首例早期胃癌内镜微创治疗。“由于早诊早治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磁县被原卫生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王士杰说。
单保恩介绍,磁县成为示范基地以后,上消化道癌防治工作由原来的科研行为转变为*府行为。筛查工作纳入中央财*转移支付项目。由年磁县一个项目点筛查例指标,扩展到20个项目点每年例指标。年~年,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经内镜筛查例,发现病例例,早诊率为77.65%。“能检查出这么多早癌,成就感还是很大的。每治疗一名早癌病人,不但救治了一条生命,还挽救了一个家庭,起码五六个人受益。”单保恩说。
据统计,年,河北省上消化道癌发病率为55.47/10万,死亡率为40.21/10万,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年~年的数据相比,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下降43.8%、50.3%和20.1%。
满满五柜子资料
磁县肿瘤防治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在二层的流行病学室里有5个柜子,里面满满摆放着从年开始收集的食管癌家族史调查卡片、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虽然纸张已经泛*,但字迹依然清晰。“肿瘤登记是肿瘤防治的基础,对评价防治效果,掌握发病趋势变化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村医登记,数据层层上报,建立了农村县、乡、村三级防治网络。”磁县肿瘤防治所所长宋国慧说,因为数据完整而且连续,《五大洲癌症发病率》录用了磁县年~年、年~年、年~年肿瘤发病与死亡数据。
磁县肿瘤防治所的一层是生物样本资源库,几台零下80摄氏度液氮冰箱冷藏着从年开始收集的3万余份高危人群的血液标本。这个样本资源基本涵盖了40岁~69岁高危人群中不同类型食管癌病例的血液样本,以及样本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信息、家族史信息、治疗信息等。除此之外,样本库中还保存了70余例食管癌癌前病变活检上皮组织、中晚期食管癌术后组织。尤其是癌前病变组织的收集,是极其不容易的,这对食管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有利资源。“过去所做的筛查如果没有留下样本,未来做回溯调查很难找到病例。虽然我们现在的技术没那么先进,也许将来,科研水平提高到很高层次,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宋国慧说。
在磁县肿瘤防治医院,虽然建院时间不长,但该院如医院,不少周边地区的食管癌患者都慕名而来。“我们坚持以治养防、防治结合的策略,防治研一个都不能落下。在治疗方面,各种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该院院长孟凡书说。
“走了这么多项目点,磁县令我印象深刻。”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是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年奔走于各个项目点,周末时间基本都是在基层带教、培训和帮扶。“我坐车进入磁县的边界时看到一条标语:国家出*策,*府出资金,专家出技术。”王贵齐说,这足以说明当地*府对食管癌防治的重视程度,与有的地方因为担心招商引资而避讳谈及形成鲜明对比。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还成为当地的“民心工程”服务百姓。不仅如此,国家队和省级专家前赴后继,来到磁县扎根帮扶,几代人从未中断过。
王贵齐介绍,我国肿瘤发病很有地域性和聚集性。从“六五”开始,国家投入巨大的物力、人力、财力,进行肿瘤高发现场防治工作。“在没有明确肿瘤病因的情况下,采取二级预防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王贵齐说,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启动以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共计个项目点,涉及癌种包括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肝癌、鼻咽癌和肺癌。
《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工作报告》显示,年1月至年6月,共诊断性筛查高危个体万余人次,发现患者近4万人(检出率为1.83%),其中早期患者3万余人(早诊率为79.8%),治疗患者人(治疗率87.23%)。
“还要扩大项目点,扩大项目受益人群覆盖面。以上消化道癌为例,目前有个项目点,但实际情况要增加到个才能把农村上消化道癌高发地区覆盖。”王贵齐建议,继续加强技术培训等能力建设,培训班要以“培养一批人才,发展与壮大一支早诊早治队伍,服务一个区域,造福一方百姓”的培训思路,以解决项目实际问题为突破口,达到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目的。
一个食管癌高发现场的变化
“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曾经是20世纪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的写照。当时林县有六七十万人口,几乎家家都有食管癌患者。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发出战胜癌症的号令,中医院的医生们扛着行李,从北京来到贫困闭塞的林县山区。一代代、一批批的北京专家在这开展肿瘤筛查调研、送医送药,手把手带教。60年过去了,林州的食管癌防控情况如何,从筛查、治疗到科研,又有哪些新变化?
努力开展群防群治
在与林州同属河南省安阳市管辖的安阳县都里乡好井村,记者医院的上消化道疾病筛查车。从外面看,这是一辆普通大巴,里面却别有天地。筛查车内被分成两节,后半部分是检查床位,前半部分有专门的内镜消*池。工作人员会准备两套消化内镜,一套设备泡着消*,一套进行检查,然后将两套设备对调。
现场工作人员、安阳市肿瘤防治办公室王强医生介绍,一上午能筛查30名左右的患者。在有些高发地区,会发现1名~5名高度疑似的早癌患者。
“每次筛查,凌晨四五点钟就得开车赶到村里,7点前就开始。农村老百姓一般起得早,要赶在他们吃饭前把这个检查做了。做完检查他们还要下地、进城务工,上午11点以前就得把筛查工作全部做完。”王强说,“筛查之前,我们会先联系村委会,村委会通过大喇叭进行广播,组织村民,统计好哪些人来,告知这些村民不要吃饭。有时候也要驻扎在村里,一个村一个村挨着查。”
“群防群治,大家在努力做。今年在安阳市卫生计生委的要求下,我们要免费完成例食管癌筛查工作,去年也开展了七八项类似的公益项目。”医院院长徐瑞平对记者说。
每年完成千余例手术
医院前身只是一家乡镇卫生院,如今每年开展食管癌手术超过例,而且这一纪录已保持30多年。“全院多张床位、多名职工,一年治疗食管癌四五千例,放疗和化疗都在多例,还有一部分病人需要中医药治疗。”该院院长宋运河介绍。
在该院6层高的门诊楼里,记者看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彩超、肺功能测定仪、光电血球分析仪等先进设备。
在医院旁边有一栋大楼,专门给外地患者的家属提供食宿。“因为本地病人就10%左右,90%以上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该院副院长焦广根自豪地说,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好,另一方面费用也低,一例手术花费1万元左右,加上其他辅助治疗,2万元足够。比国家临床路径标准规定的元还低。在北京、医院,同样的治疗没有10万元是下不来的。
医院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实力?焦广根说:“当年,北京医疗队把我们扶植起来,到现在每年还有专家教授来指导,开展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当年我就跟着医院王国清教授学习,现在我一年能做台手术。”
记者跟随宋运河来到姚村卫生院和北京医疗队的旧址。这是一处简单的民房四合院。医疗队院子右侧是一块吴阶平题词的“太行抗癌工程”纪念碑。屋里的墙上还贴着年医疗队员参加姚村收麦的照片。
焦广根介绍,医院先后搬过3次家,最初是在农家院内,医院第三次搬迁的地址。“五六位院士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他们一年四季扎根在这里,筛查治疗、培养医生、宣传预防,现在这里成为国家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和全国食管癌临床研究分中心,同时*府也修建了红旗渠、改水改厕、建设健康的生活环境。”
据了解,年到年间,美国、德国、英国、伊朗、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50批多名肿瘤专家先后来这里考察交流。中外专家先后在这里进行多项科研合作,中美项目协作取得重大成果。王国清早年研究发明的“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黏膜吻合术”获得相关国家科技成果奖励。
病理数据库正在搭建
“世界上60%的食管癌在中国,中国60%的食管癌在河南,河南50%的食管癌在安阳。且国外食管癌大部分是以腺癌为主,中国的食管癌80%以上是鳞癌。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研究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特征,提出更适合国人的治疗原则。在北京医疗队帮扶的基础上,再建起一座新的里程碑。”徐瑞平说。
据了解,医院平均每年要完成食管癌和食管与胃交界癌手术例~例。医院存储了大量冷冻活性标本的载玻片,同时还聘请了第三方随访机构,食管癌患者术后随访率已达到90%。
如何把这些宝贵资源应用起来?“我们正在进行电子扫描,把它们做成数据库存储起来,为将来开展基因、蛋白等基础层面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目前已经录入近5年的患者数据约17万份。我们也在积极与北京的医学院校沟通,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徐瑞平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说,“同时与公司合作开发邻客医生在线平台。医生通过该平台可以随时与随访患者交流,医院的大数据平台打通。”
文/健康报记者杨金伟吴卫红王潇雨
编辑/张丹
精华文章随机推荐点击即可“白色瘟疫”,怎么能挖个坑把它给埋了?
基因检测炙手可热、海外求诊越来越多,四院士集体发声说利弊!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有新武器
公安部回应“鸿茅药酒”事件点评:别让药酒迷醉法律边界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