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环境的变迁、医疗水平的提高、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呈现了新的变化。
4月15-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动”。昨天,中国科医院(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发布了浙江省恶性肿瘤的最新发病数据报告。
报告对浙江省14个地区年-年41.26万例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分析发现,16年间浙江省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呈前移趋势,且女性比男性趋势更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诊疗手段的日臻完备,越来越多的肿瘤晚期患者和恶性癌种得到妥善救治,生存预期大幅提生。但本报记者调查也发现,患者和家属对于新生儿癌症,罕见癌等的认识,以及后天致癌因素的重视,还存在很多误区。“癌症防治”仍需社会各界“共同行动”。
平均发病年龄由59.7岁提前至57.6岁女性发病年轻化趋势更明显
数据显示,浙江省恶性肿瘤标化平均发病年龄由年的59.7岁,降至年的57.6岁,下降近2岁,平均每年下降0.09岁。其中女性标化平均发病年龄由年的56.5岁,下降至年的54.0岁,下降2.5岁,平均每年下降0.12岁。
分析指出,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前移存在多种潜在的原因。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增加了年轻人群的PM2.5、重金属和化学致癌物等危险因素的暴露风险和累计暴露量,加快了癌细胞突变的进程。潜在的或未知的新型肿瘤危险因素的出现,和暴露量的积累也助推了恶性肿瘤发病年轻化。
其次是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吸烟率、饮酒率居高不下,吸烟年龄年轻化,二手烟的危害人群波及女性和青少年。饮食结构的变化、久坐、熬夜和低体力活动等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加重了中青年职场人群的肥胖和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
医院防治科主任杜灵彬认为,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居民体检与就诊意识的改善,医疗设备、诊断技术和诊断能力的革新,让潜在的癌症患者提前诊断,也导致了发病年龄的前移。与此同时,癌症筛查的实施和早诊早治理念的强化也降低了恶性肿瘤的诊断年龄。
对于女性癌症发病率中位年龄前移趋势更明显的态势,杜灵彬主任认为,这与甲状腺癌已跃升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密切相关。而且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年轻化趋势明显。此外,甲状腺癌好发于30岁-40岁的女性群体,比女性癌症的平均发病年龄提前了差不多10岁左右。
去年全省因癌症死亡9万余例
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俞敏在浙江省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表示,我国癌症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万,死亡超过万,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浙江省也是如此——
年,浙江省新发癌症病例达21万,因癌症死亡9万余例(全省癌症死亡率.30/10万,发病率.39/10万)。全省每年癌症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30%,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且癌症死亡率在45岁以后快速上升。
死亡前5位的癌症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发病前5位的癌症为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肺癌、消化系统癌症和女性乳腺癌是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主要癌症。
浙江启动重点人群
结直肠癌筛查项目
数据显示,年浙江省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为2.3万,占所有癌症发病数的10.61%,位居癌症发病顺位第3位;结直肠癌死亡病例数为0.9万,占所有癌症死亡数的9.54%,位居癌症死亡顺位第4位。
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性别、吸烟、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结直肠息肉史及结直肠癌家族史等,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得结直肠癌的几率要比普通人群高出很多。
俞敏副主任表示,结直肠癌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的。一方面,可以通过一级预防,改变吸烟、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另一方面,针对年龄、性别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定期参加防癌体检或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