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
年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在其官方微博发布科普指出:83%的结直肠癌患者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遵循《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的推荐,使用免疫法分便隐血试验(FIT)、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结肠镜三种筛查手段就可实现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结直肠癌被称为最“笨”的癌,深圳市的常住人口中,年共报告新发恶性肿瘤病例例。其中,在年深圳市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排名第三,共有例。《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北京)》指出: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一级亲属)有肠癌史,则其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6倍;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女性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风险的2.07倍。
据了解,常年进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和过量饮酒,爱吃红肉和加工肉,都可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通过筛查发现癌前病变并干预,可以降低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对于个人来说,越早发现,治愈率越高。如果能够有效发现癌前病变并干预,则能够预防肠癌。高风险的人群在40岁起,应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的官方微博中推荐的“筛查漏斗”,包含了三种预防肠癌的有效筛查手段:免疫法分便隐血试验(FIT)、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结肠镜。免疫法分便隐血试验(FIT)和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属于非侵入性检查,医院都能做,不需要肠道准备;而肠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可在肠镜下针对发现的病灶实施微创手术,临床上通常将其视为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