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家卫健委在北京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等情况,并发布了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赫捷介绍说,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发布会现场
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赫捷在发布会上介绍说,根据年最新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9万,发病率为.8/10万;死亡人数.8万人,死亡率为.1/10万。赫捷表示,虽然恶性肿瘤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仍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成效。
“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治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规范化诊疗过程依赖于质量控制。”赫捷在介绍“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量控制工作”时表示,目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下,依托国家癌症中心建立国家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并初步形成了与省级—地市级肿瘤质控中心互相联动的质控体系。
红星新闻从发布会上了解,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已通过全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开始筹建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平台,并对恶性肿瘤单病种诊疗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试点工作。赫捷透露说,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乳腺癌等单病种质控试点工作。
赫捷还介绍说,近年来肿瘤诊疗新技术和多学科诊疗模式得到推广应用,也明显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其中,在手术治疗方面,随着胸腹腔镜等微创外科技术的普及应用,显著减少创伤、提高疗效、加速康复,以食管癌为例,调查显示,我国开展食医院比例远超欧美国家。吻合口瘘这一主要并发症指标远低于国外水平(1-10%对比5-30%)。同时食管癌术后平均住院日大幅下降。
在放射治疗方面,三维适形、调强、图像引导、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疗定位与照射的准确性,以乳腺癌为例,我国开展的乳腺癌3周大分割放疗技术安全有效,不仅缩短疗程、减少住院时间,还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为全世界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实施大分割放疗提供了一类临床证据。
在药物治疗方面,新的靶向药物及免疫药物不断出现,有效提高了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例如,肺癌治疗中针对最常见突变位点的靶向药物的使用,可以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延长3-5倍;对于不能进行靶向治疗患者,免疫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或PD-L1单抗等药物可以使15%左右的晚期癌症患者获得缓解甚至治愈可能。
赫捷表示,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近几年正在得以大力推广和应用,尤其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可以发挥不同学科优势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确保最佳疗效,避免过度治疗和误诊误治,同时有效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赫捷表示,下一步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将进一步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工作,继续加强肿瘤诊疗质控平台和网络建设,完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持续推进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着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严雨程赵倩北京报道
编辑包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