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做出正确判断,
而在于避免做出错误判断。
——纳瓦尔
这是屠夫的第篇原创,全文字
阅读时间6分钟,读完别忘了哦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晚上好。
最近还在写《纳瓦尔宝典》读书笔记,正巧读到一本新书,以更好的方法演绎以前讲过的投资决策问题。
思考再三,临时插入了这么一篇文章,给大家重新讲讲投资者必须掌握的“贝叶斯定理”。
好奇屠夫读什么书的小伙伴,可以通过文末链接找到我的在读书单。
投资中的博弈,有时会演变成「yourlossismygain」的“输家的游戏”。
了解人类的决策和判断机制,对投资者大有裨益:
克服人性缺陷,减少甚至避免犯错将别人的失误,转化成自己的机会
让我们从一个烦恼开始吧。
医生的烦恼
这个历史真实案例,记录在斯科特·普劳斯(ScottPlous)的《决策与判断》中。
假设你是一名医生,刚接诊了一名查出有肿瘤的病人。
根据经验判断,ta患癌(恶性肿瘤)概率只有1%,于是你安排进一步检查。
这项检查还算可靠:对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是80%,对良性肿瘤的准确率是90%。
也就是说——
如果真的是恶性肿瘤,检查结果有80%概率显示为恶性,也有20%概率显示为良性;
如果真的是良性肿瘤,检查结果有90%概率显示为良性,也有10%概率显示为恶性;
令人遗憾的是,检查报告的结果是「恶性」。
问题来了:
根据之前的判断,这名病人患癌概率只有1%。
结合现在的检查结果,ta患癌的概率是多少?
根据戴维·埃迪在年的研究结果,位外科医生里有95位认为这个病人患癌症(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超过75%。
似乎很符合我们的直觉:
检查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既然有80%,
那么病人患癌的概率有75%,也很有道理。
但正确答案是7.5%——
只有大部分人估计的十分之一。
从平行宇宙说起
《复联3》里,奇异博士遍历了万个平行宇宙,找到了打败灭霸的唯一方法。
所有的可能和选择交叉在一起,产生了无数个平行宇宙,所谓的“求解”不过是找出答案所在的那个宇宙。
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思路。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病人实际是恶性还是良性肿瘤,划分出两个“平行宇宙”:
左边的平行宇宙,病人真的是恶性肿瘤(患癌)右边的平行宇宙,病人是良性肿瘤(姑且算“健康”)左边平行宇宙的概率低一些,只有1%;右边则是99%
然后,我们把检查结果的4种情况列成一张表:
其实,这张表把“患癌宇宙”和“健康宇宙”按检查结果进一步细分成4个平行宇宙
红色宇宙是“患癌且阳性”,发生概率是1%×80%=0.8%紫色宇宙是“患癌且阴性”,发生概率是1%×20%=0.2%黄色宇宙是“健康且阳性”,发生概率是99%×10%=9.9%绿色宇宙是“健康且阴性”,发生概率是99%×90%=89.1%
4个宇宙合起来,概率正好是%。
贝叶斯定理
让我们回过头看看前面的条件:已知检查结果是“恶性肿瘤”(阳性)。
换句话说,结果为阴性的紫色宇宙和绿色宇宙可以直接排除。
我们打个响指,只保留红色宇宙和黄色宇宙:
因为有两个宇宙已经被我们干掉了,剩下两个宇宙的发生概率需要重新计算:
红色宇宙:0.8%÷(0.8%+9.9%)≈7.5%黄色宇宙:9.9%÷(0.8%+9.9%)≈92.5%
诶,发现了吗?
7.5%,就是检查结果为恶性肿瘤时病人患癌症的概率
——而不是许多人脱口而出的75%或者80%。
全程没有用任何公式,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呢?
以一张图概括:
看似符合直觉的“75%”,足足是“7.5%”的十倍之多。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是懂不懂「贝叶斯定理」的区别。
仔细想想,你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有没有类似情形呢?
举个不太贴切的例子*(太贴切平台不让发,懂的自然懂)——
很多人赞同一条“规律”:如果前一晚美股下跌,第二天的A股很可能跟着跌。
恰好昨晚美股跌了,于是不少散户早早挂出卖单,准备开盘割肉跑。
如果你先算算“美股下跌时、A股跟跌”的后验概率,发现其实并不高,那么可能不卖反买,趁机会加仓。
*屠夫注:很久没算这个数,可能不符合近期规律,这里只为举例说明,切勿照搬
贝叶斯定理对投资者有着重要启发:
如果你捕捉到新的信号,
那么可以结合信号的出现规律,
对原有的决策作出修正。
修正后的决策往往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哪怕看起来有点反直觉。
“没证据证明您有癌症”≠“有证据证明您没癌症”
三年前的《决策与判断的误区》,屠夫套用贝叶斯定理公式,以纯代数方法推导,稍显乏味。
这次,我尝试绕过晦涩的术语,避开生硬的公式推导,以“平行宇宙”的角度带大家走出迷雾。
当然了,这个方法并非我原创,而是来自《统计学关我什么事》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除了贝叶斯定理,投资者还有另一种相似的决策误区——
将「absenceofevidence」和「evidenceofabsence」混为一谈。
举个例子:
“没证据证明您有癌症”
与“有证据证明您没有癌症”,
是一码事吗?
“没有证据证明您有癌症”,是「无证据」;
“有证据证明您没有癌症”,是「有证据」。
没有证据支持,是相对弱的结论;有证据支持,是相对强的结论。
把文字的顺序调整一下,两者却是云泥之别。
在屠夫这样反复标记的情况下,多数人都能看出两者不一样。
但是在日常实践中,大家未必会有这个意识。
比如下面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会答错——
一个投资策略组合的回测表现非常好,
算是「absenceofevidence」呢,
还是「evidenceofabsence」呢?
回测使用的是历史数据,而策略的好坏评价是要看未来收益的。
回测表现好,只能说明:
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种策略表现不好。
但是这能证明,它的未来表现就会好吗?
当然不能。
可是——99.9%的人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
理财自媒体教你如何选基金时,是不是会教你一个“”法则呀?
新基金做宣传,基金公司是不是附上一个收益贼高的“历史回测”?
这些「数据陷阱」,你见过吗?你信过吗?
所谓的回测表现,好比用“代入法”做数学选择题:
等式不成立的肯定错;但是让等式成立的,不见得是正确选项。
回测表现良好,只是良好策略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它可以用来排除错误选项,但不能用来选出正确选项,否则你就掉入别人精心设计的数据陷阱里了!
写在最后
最后就用《反常识》作者邓肯·瓦茨的话做结尾吧:
预测的真正问题,不是我们常说的擅长或不擅长做预测;
而是我们很难区分,哪些事情我们能做出可靠预测,哪些不能。
临时兴起之作,如果能为你带来一点启发,希望不吝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