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确诊癌症后,这是很多癌友和家属都会惴惴不安地问出口的问题。打开一些平台的搜索栏,输入“肺癌晚期”,排名第一的联想问题,赫然也是:肺癌晚期还能活多久?
是啊,健康、平安的,活得更久,享受生命的幸福,感受家庭的温暖,确实是所有病友的期待。但说实在的,在小编从事肿瘤科普、患者关爱工作这些年来,越来越有一个感受:随着肿瘤的治疗路径,越来越趋向于慢病化管理,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多问几个问题。生活和生命,从来不是只有长度,没有宽度的。
在医学上,有个名词,叫“患者获益”,这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讲的就是每一种治疗方案和治疗路径,能够带给每一个患友、每一个家庭“未来五年,未来十年,什么样的生活。。。”。
“获益”,有多种多样的获益,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敞开心扉,去认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去从那些有点晦涩的专业名词中,理解每一款药物每一种治疗路径,每一个参数代表的——对生命的意义。
尝试着去理解一下,那些学术参数,都代表着什么吧。
01.活得久
OS:漫漫长路癌友眺望
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依然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能否在统计学意义上真实地“延长生存期”,可以说是最能反映药物给患者带来“获益”的指标,也是临床用于评价治疗有效性的“金标准”。
与生存期相关的指标,包括OS(总生存期)、mOS(中位生存期)。OS要求记录每一个患者的生存时间,而mOS则是将所有患者的OS从小到大排序,选择处于中间位置的OS值作为总体的代表,类似于平均数的概念(当然,它和平均数是不同的,大家只需要知道的是,在统计学上,“中位数”比“平均数”更有一些代表意义)。
所以,临床实践中,我们通常使用mOS,来比较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异,mOS越大,代表肿瘤药物的疗效越好。
也就是说,OS、mOS仍旧是当下我们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OS仍是抗肿瘤药物的“金标准”。我们在阅读一些治疗方法的科普材料时,可以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