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系列科普73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信息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04564.html

导读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属于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一种形式,目前国内开展此类技术的学科很多,包括放疗科、肿瘤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核医学科、介入科等等。既然粒子植入属于放射治疗的一种形式,那么它的核心理念应该就是剂量学。如何将术前计划完美的在术中得以实现,是这项技术的质控关键。徒手穿刺引导粒子植入是目前很多专家采用的方式,但是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术者的个人经验,如何能使这项技术同质化、规范化的开展也许是粒子植入下一步能够进入恶性肿瘤主流治疗手段的途径。医院王俊杰教授等专家历时多年,利用放射治疗中定位技术、固定技术、扫描技术等,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出3D打印模板,使这项技术初步实现了术前可计划、术中可优化、术后可验证,并将这一系列操作进行了总结,联合国内多位专家,编纂了相关专家共识,为粒子植入可持续化、健康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现将专家共识中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技术流程结合病例进行解读。

STEP1:适应证评估粒子植入治疗适应证的评估:任何治疗技术都有风险,只有严格把握适应证。常言道,没有最好的治疗手段,只有最适合的治疗手段。具体粒子植入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详见前篇博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系列科普2-粒子植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有哪些STEP2:模拟定位术前体固定及模拟定位:头颈部建议用非共面模板;胸部、腹部和盆腔可选共面模板,也可选非共面模板。如果各层面粒子针能保持平行,共面模板为好;如果共面插植无法实现剂量学要求,非共面模板为好。体位固定一般选择负压真空垫进行塑形,选择能够完成手术前提下的舒适体位。头颈部手术需要加用头网进行辅助固定。

增强CT扫描,确定靶区,利用激光定位坐标,对应皮肤作标记,选择肿瘤中心为皮肤标记点,建立x、y轴坐标系。

STEP3:术前计划设计

将定位CT扫描图像和相关影像信息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危及器官、设计针道、制定处方和危及器官剂量,上级医师审核计划。各部位计划设计原则、处方剂量选择:

头颈部:处方剂量~Gy,粒子活度0.5~0.7mCi。

肺癌:活度0.5~0.7mCi,ABS建议处方剂量80-Gy,国内常用~Gy,低分化腺癌和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Gy,中高分化腺癌和高分化鳞状细胞癌~Gy,肺转移灶—Gy。

胰腺癌:处方剂量~Gy,活度0.5—0.6mCi。

复发性直肠癌:处方剂量~Gy,活度0.6~0.7mCi。

复发性子宫颈癌:处方剂量~Gy,活度0.6~0.7mCi。

脊柱复发肿瘤:处方剂量~Gy,活度0.6~0.7mCi。

复发性软组织肿瘤:处方剂量~Gy,活度0.7~0.8mCi。

这其中尤其应注意危及器官靶区勾画及剂量控制。

STEP4:3D模板设计与打印STEP5:体位复位、消*、铺巾、模板复位

根据体表激光线,体位及模板复位,x、y轴激光线与模板坐标系吻合。

STEP6:麻醉、插入固定针及粒子植入针,扫描CT,明确针道与计划是否一致,术中优化,植入粒子

插植粒子针:增强扫描,根据针道伪影延长线判断路径上是否有危及器官,若无可省略增强扫描,直接插入植入针。粒子针位置验证:重新扫描CT,确定植入针位置与术前计划完全吻合。按照术前计划植入粒子。靶区位置移动或者针道出现偏差时(允许误差≤2mm),需行术中适时优化。植入粒子:根据术前计划或术中优化指导粒子植入。术后重新扫描CT:明确粒子分布,观察有无并发症。

STEP7:术后剂量学评估

术后CT扫描:将图像传至计划系统,行术后剂量学评估。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建议将术前靶区直接拷贝至术后CT,减少靶区勾画误差。

STEP8:随访

随访建议术后3、6、12月分别复诊,包括影像学评估及瘤体外观评估。

这就是传说中的“粒子植入天龙八部(步)”

附件: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专家共识

参考文献:1、王俊杰,柴树德,郑广钧,等.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37(3):-.

第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