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m.39.net/pf/bdfyy/zqbdf/作者:医院金晓龙教授病人最希望知道、临床医生治疗前必须明确的是病理报告书中判定的病变性质“良性”还是“恶性”。在病理医师工作中,评判病变“良恶性”是最显重要的,有时又是最困难时刻。最让病理医师难以忘怀的是首次独立的诊断自己的第一例恶性肿瘤,在兴奋的同时又突然感到了压力,因为责任如山。人体组织结构复杂,系统繁多。肿瘤的形态千变万化,要掌握各种全身各种组织器官肿瘤恶性标准,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病理医师必需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磨练。良恶性鉴别要点医学生时期你曾经一定背的滚瓜烂熟,因为它是肿瘤章节的重点。良恶性鉴别的基本标准还是要回到病理学总论中讲到的二条标准。1)形态学(Morphology,M;包括细胞分化程度、异型性的大小、有无间变、核浆比例、核分裂像出现和计数、病理性核分裂出现);无纤维包膜、大体和镜下出血坏死。2)生物学(Biology,B);破坏性生长方式、浸润周边组织和血管神经、局部和或远处转移。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的形态学与生物学行为是相一致的,尽管病理医师在诊断中对有些肿瘤有时偏重于形态学标准(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时则偏重于生物学标准(甲状腺滤泡性癌),又有时却要根据肿瘤转移(MetastasesM)与否才能明确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要强调病理医师必须认识到“恶性≠会转移”、“转移也≠是恶性”。即会存在肿瘤的形态学与生物学行为的有不一致性。要特别警惕在鉴别肿瘤良恶性时的“形态学陷阱”,。日常工作中,恶性肿瘤诊断目前可归纳为五大类:第一类:具备形态学和生物学二项标准(MB,包括以形态为主Mb或以生物学为主Bm);第二类:以肿瘤转移为诊断恶性标志,Mt;第三类:形态学+免疫组化标记;(M+IHC),Ki-67指数、一组抗体联合运用。第四类: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病理(M+IHC+MP)。后者包括IgH/TCR基因重排、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突变、HER2原位杂交,等等、等等。第五类:新技术检测恶性标志物进展新技术运用,如人工智能(AI)、基因测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整合医学、大数据分析。这些新技术日新月异,正在丰富着以传统形态学为基础的病理学走向新的未来。在恶性肿瘤病理报告书中,病理医师应该用形态学描述来说明自己的诊断依据和考虑的鉴别诊断。此外,病理诊断医师还要注意以下7点:原位癌术语已逐渐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瘤形成替代;结直肠腺瘤恶变诊断癌的标准要求恶性腺体浸润到粘膜下层;形态学相同的软组织肉瘤,发生在体表时用“不典型”代替“肉瘤”。肿瘤从良性-恶性是个连续的谱系,有时肿瘤位于中间灰色地带,即所谓形态学上的“交界性肿瘤”,特殊类型的肿瘤有些肿瘤并没有绝对的良性端,如胸腺瘤、骨巨细胞瘤、胰腺内分泌肿瘤等。必须记住这些特殊性。肿瘤不是不变的,良性/不典型可发展为恶性肿瘤。应该用进展的眼光看待病变。并主动告知病人和家属。金晓龙修改-10-10(美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