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它!每年夺走万条生命!你还在做吗?
认知障碍综合症
新观点
越“坏”越长寿!这8个坏习惯,让你延寿20年!
案例:47岁的刘先生,是郑州市一名公务员,近期因便血,腹痛消瘦,做了结肠镜检查,结果,却被诊断为Ⅲ期直肠癌。
刘先生很是不理解:年年都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超声、CT、核磁、PET-CT什么都做了,最近的一次体检还是几个月前,怎么就没能发现呢?
实际上,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70%以上的癌症在被发现时已到了中晚期。
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我国癌症的现状
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显示:
1.肿瘤仍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
年,万人患癌,近万人死亡,患癌新增人数比年增加了40%。
2.每天约1万人诊断癌症,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
按照预期寿命85岁计算,我国居民一生患癌的概率是36%!
4.有70%的人活不到5年
我国早癌检出率只有10%,5年生存率为30%,也就是说,70%的人一旦被查出癌症活不过5年。
5.年轻化趋势明显
最近几年三四十岁甚至二十多岁的患癌人群大幅上升。
比如结直肠癌,我国平均发病年龄48岁,美国为59岁。
二、早发现早治疗90%可治愈!
据统计,我国新发癌症病例,只有10-30%属于早期癌,其余都是中晚期,往往是症状明显时才针对性检查被发现的。
早期癌症治愈率高达90%,大多数能够根治,而且治疗费用也不高;
可发展到了中晚期,很多患者只能依靠治疗维持生命,完全治愈的希望非常渺茫,费用也往往是早期治疗的好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到头来人财两空。
癌症在人体形成有“三步曲”:
第一步就是人体基因突变形成癌细胞,这可以说是癌症“种子”,
第二步就是种子在人体内“生根发芽”,最终成长起来形成病灶,进而致病;
第三部是病灶彻底扩散恶化,病入膏肓,无奈何也!
1、常规体检≠肿瘤筛查
肿瘤的位置、大小、恶变速度等都会影响肿瘤的早期发现率,而最关键的是,常规体检不等于早期查癌,以健康检查代替防癌检查是错误的。
常规健康体检目的在于用各项身体指标来进行个人的健康评估;
而防癌检查是指在健康状况下或没有症状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医学检查,目的是排查早期肿瘤。
由于两者侧重的内容不同,因此常规体检中通常很少包含肿瘤筛查。
2、不查胃肠镜,不查幽门螺旋杆菌
在我国,胃肠道癌症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恶性率也比较高。
在日本,因为常规项目包括胃肠镜,40%以上是早期胃癌,5年存活率80%以上;
而我国,只有10%为早期胃癌,70%的患者活不到五年。
3、妇检正常,不能排除妇科肿瘤
常规妇科检查虽然重要,但是并不是衡量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常规妇检没事不等于万事大吉。
许多妇科病是没有早期症状的,例如卵巢肿瘤,它的发病率很高,但在I期、II期的时候没有症状,单纯依靠普通妇科检查很难筛查出来。
4、肿瘤标志物正常,不能代表没有长癌
肿瘤标志物检测也是常见的体检项目,不少人认为,肿瘤标志物就可以直接查出肿瘤,如果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那就说明肯定没得肿瘤。
其实肿瘤的诊断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
虽然很多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的标准会升高,比如前列腺癌、肝癌等,它们属于特异性较强的癌症,肿瘤标志物会反映癌症存在,但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肠道肿瘤等,往往肿瘤标志物显示正常值,但患者已经患上了癌症。
5、X光胸片不能查出早期肺癌
肺癌是市民患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X光拍完胸片没事,不代表肺就没事。
肺部肿瘤筛查,首选还是CT检查,很多X光检查出来的肺癌,实际上已经到了晚期。
建议40岁以上者每年至少做一次胸部CT,高危人群(包括有肺癌家族史、吸烟等)则应该半年做一次胸部CT。
CT对于周围型肺癌最为敏感,增强型CT对于3毫米以上病变的敏感性为90%,对于1厘米以上病变的敏感性可达95%。
最好是常规体检加防癌体检
1.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防癌体检:
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癌的;
年龄≥40岁;
生活工作环境里有致癌高危因素;
出现症状,如体重下降、贫血、乏力、长出肿块等;
长期有不良嗜好比如饮酒抽烟熬夜者;
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山大者;
肿瘤高发地区人群。
2.要有选择针对性的筛查项目
比如
筛查肺癌:胸部CT薄层扫描;
结直肠癌:大便隐血试验、肠镜;
乳腺癌:钼靶X线摄影;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
食管癌、胃癌:胃镜、胶囊内镜,碳13呼气试验;
肝癌,胰腺癌:肝功能、B超,CT,核磁等;
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专家推荐Experts
*舜琴
副主任医师,原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从事临床工作40多年,对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妇科炎症、子宫出血、妇科肿瘤(滋养细胞肿瘤)、宫腔镜诊断及治疗子宫出血、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
★长按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