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理学肿瘤tumor发生机制常 [复制链接]

1#

肿瘤常见疾病:

一、上皮组织肿瘤(癌)

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上皮组织包括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如:皮肤、胃肠道、泌尿道等),称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等。外生性生长,呈乳头状、菜花状、绒毛状。肿瘤根部有蒂与正常组织相连。

腺瘤: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涎腺等部位。黏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多呈结节状。实质性腺器官内腺瘤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结节状,有包膜,境界清楚;空腔性腺器官内的腺瘤呈外生性生长,表现为息肉状,多位于黏膜表面。腺瘤的腺体与相应正常组织腺体结构相似具有分泌功能。分类: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见于结肠、直肠,息肉状,绒毛状易发展成癌的几率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腺瘤发展为癌的几率极高);囊腺瘤(见于卵巢,腺瘤中腺体分泌物蓄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

上皮组织恶性肿瘤:发生在皮肤、黏膜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发生在器官内的常为不规则结节状,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硬,切面灰白色。镜下癌细胞可呈巢状(癌巢)、腺泡状、腺管状或条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清晰。早期多经淋巴道转移,晚期经血道转移。

1.鳞状细胞癌:(鳞癌)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部位(皮肤、口腔、唇、食管、喉、子宫颈、阴道、阴茎等)、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支气管、膀胱、胆囊、肾盂等)。菜花状可形成溃疡,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见“角化珠”、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高分化鳞癌)。

2.腺癌:多见于胃肠道、肺、乳腺、女性生殖系统等部位。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体或腺样结构。镜下细胞层次增多、核大小不一,核分裂象多见(背靠背、共壁、腺管样结构)。分泌大量黏液的腺癌称为黏液癌,又称为胶样癌。

3.基底细胞癌:常见于老年人头面部,如眼睑、面颊、鼻翼。镜下癌巢由深染的基底细胞样癌细胞组成,分为浅表型、结节型。生长缓慢,表面可形成溃疡,很少发生转移。

4.尿路上皮癌:发生于膀胱、输尿管、肾盂等部位,乳头状或非乳头状,乳头状有蒂。易复发,级别越高越易向深部浸润。

二、间叶组织肿瘤

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1.脂肪瘤(好发于肩、背、颈及四肢近端皮下组织等表浅部位)2.血管瘤(常见于肝和皮肤,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等类型,常见于儿童,随身体发育而长大,成年后停止发展,可自然消退)3.淋巴管瘤(内含大量淋巴液称为囊性水瘤)4.平滑肌瘤(多见于子宫等部位,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构成)5.软骨瘤

间叶组织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脂肪肉瘤(*白色,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2.横纹肌肉瘤(儿童常见,好发于头颈部、泌尿生殖道等,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易早期发生学到转移、预后差)3.平滑肌肉瘤4.血管肉瘤(头面部皮肤多见,隆起于皮肤表面,暗红或灰白色)5.纤维肉瘤(异型的梭形细胞“鲱鱼骨”样排列)6.骨肉瘤(来源于骨母细胞,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切面灰白色鱼肉状,常见出血坏死,X线检查可见Co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状阴影)7.软骨肉瘤(灰白色、半透明的分叶状肿块)

★癌与肉瘤的鉴别:

三、神经外胚叶肿瘤

胚胎早期的外胚叶有一部分发育为神经系统,称为神经外胚叶。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约40%为胶质瘤。

周围神经系统较常见的肿瘤为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均为良性)。

恶性肿瘤代表有:1.视网膜母细胞瘤(Flexener-Wintersteiner菊形团)2.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皮肤和黏膜)

四、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癌前病变:1.大肠腺瘤(绒毛状腺瘤)2.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3.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幽门螺杆菌性胃炎)与胃的肠上皮化生4.溃疡性结肠炎5.皮肤慢性溃疡6.黏膜白斑7.肝硬化8.子宫颈糜烂(又叫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和慢性宫颈炎

△异型增生:与肿瘤形成相关的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具有细胞和结构的异型性,但不全都发展为癌。轻度(Ⅰ级):累及上皮层下1/3,中度(Ⅱ级):累及上皮层下2/3,重度(Ⅲ级):累及上皮层下2/3以上,但未达全层。

△原位癌:上皮的病变,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常累及上皮的全层,但不会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原位癌常见于鳞状上皮或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及时发现和治疗原位癌,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

★正常组织细胞→癌前病变→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性癌→转移癌。

五、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㈠癌基因活化:

原癌基因:正常组织的基因组中存在的与病*癌基因相似的DNA序列。原癌基因正常时并不会导致肿瘤,其编码的产物可促进正常细胞的生长增殖。当其异常时成为细胞癌基因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变,如:c-ras、c-myc。

原癌基因的激活:原癌基因转变为细胞癌基因的过程,激活方式有:

①点突变(如:ras基因12号密码子突变产生不能水解GTP的Ras蛋白)

②基因扩增(如:神经母细胞瘤中发生N-myc扩增,乳腺癌中HER2基因扩增)③染色体重排,原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转位或倒转。

㈡肿瘤抑制基因功能丧失:

抑癌基因:在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中调控和限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如:RB基因(RB定位于染色体13q14,纯合型丢失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p5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1)、NF1基因、APC基因、INK4A基因等。RB基因和p53基因对细胞G1期产生作用。

㈢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氧供充足时肿瘤细胞通过有氧糖酵解产生6-磷酸-葡萄糖(构建细胞结构、参与细胞合成代谢的重要物质),调整营养代谢途径中合成物质的流向和流量。㈣凋亡调节基因功能紊乱

㈤无限增殖能力/细胞永生化(端粒酶再激活、肿瘤干细胞、控制细胞老化基因失常)㈥持续的血管生成(肿瘤细胞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为其提供血供)

㈦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获得:

A.细胞间连接松动,癌细胞彼此分离B.癌细胞与基底膜的黏着性增加

C.细胞外基质的降解D.癌细胞移出

恶性肿瘤浸润和血道转移:

(图片源自人卫第9版教材)

㈧免疫监视的逃逸: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效应细胞主要是细胞*性T细胞(CTL)、自然杀伤细胞(NKcell)和巨噬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监视功能下降,造成肿瘤细胞的“逃脱”。

㈨基因组的不稳定性。㈩肿瘤诱发机体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形成肿瘤微环境,具有促瘤效应。⑾表观遗传调控异常(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异常)。

这一篇整理的东西内容比较多,搭配练习题多加巩固!

我是小佳,下篇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