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的功能成像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是子宫病变首选影像学检查,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肿瘤分期。动态增强可以通过曲线强化方式对肿瘤进行鉴别,而扩散加权成像信号及ADC值分析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子宫解剖
上图是显示的是子宫的解剖结构,子宫分为三部分,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部。双侧输卵管开口以上的部分称为子宫底,其下方是子宫体,子宫体往下逐渐狭长,最狭窄的部分称为子宫狭部,子宫狭部向下是子宫颈部,子宫狭部是体部和颈部的分界。子宫颈部往下与阴道相延续,其中突入阴道的部分又称为子宫颈的阴道部。从矢状位上看,上图可见宫颈外口、前唇和后唇,与阴道相延续的部分又称为阴道穹窿。
二、正常子宫MR表现
(一)正常宫体MR
上图是子宫矢状位的T2像,此体位在子宫磁共振扫描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直观显示子宫的整体形态、大小,及正常的三层结构,从内向外高信号是子宫内膜,内膜随着年龄、激素水平及绝经状态而发生变化。在育龄期通常以1公分为诊断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其次向外非常低的信号带是连接带,又称为暗带。这个结构对于内膜癌分期的诊断非常重要,病变的连接带清楚完整说明病变还局限在内膜,如果连接带已经不完整,肿瘤突入其内,说明肿瘤已经侵犯到肌层。再向外是一层中等信号,称为最外层肌层。连接带和肌层的病理基础一样,都是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构成,只是连接带的细胞密度更大、更致密,所以表现出信号更低。而肌层细胞密度较低,相对比较疏松,所以表现出中等信号。
(二)正常宫颈MR表现
上图可见在T2WI图像上正常子宫颈可分为三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呈高信号、低信号及中等信号改变。中央最内层厚约2~3mm,为子宫颈管分泌物、棕榈膜及黏膜结构;中间层厚约3~8mm,为宫颈纤维肌肉性基质的内层,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组成;外层厚约2~8mm,为宫颈纤维肌肉性基质的外层。以上三层结构分别与子宫体部内膜、连接带及肌层相延续,可作为肿瘤侵犯范围及影像学分期的标准。
(三)子宫绝经前后的改变
子宫大小、形态及内膜厚度随年龄、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绝经状态而改变。上图可见在绝经前子宫三层结构非常清楚,子宫饱满。在绝经后子宫明显萎缩,三层结构分界不清楚,尤其是内膜下强化带在绝经后显示不清楚,这也对诊断内膜癌的分期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变化
子宫内膜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正常增殖期内膜相对较薄,而且信号均匀,分泌期内膜明显增厚,而且信号明显不均匀。上图显示的内膜厚度已经明显的大于1公分,所以仅凭厚度诊断远远不够,还要结合信号以及增强扫描的改变综合判断。
(五)正常子宫增强扫描
在增强扫描上,子宫的内膜是明显的高信号,在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表现出渐进性强化,至延迟期强化程度和肌层大致相仿。连接带和最外层的肌层也是渐进性强化,在增强扫描上,连接带和肌层的分界不是很清楚,但是在动脉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可以看到在内膜下有一层纤维、比较光滑完整的一层带状强化结构,称为内膜下强化带。内膜下强化带在病理上是一层非常丰富的血管网汇于内膜下,即它是内膜和浅肌层的分界线,如果这层结构存在而且完整,说明病变仅限于内膜没有侵犯到肌层,如果连接带毛糙、中断说明病变已经侵犯到肌层,所以这层结构对于内膜癌的分期很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