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述评丨重视炎症性肠病低级别异型增生进展为 [复制链接]

1#
刘文斌出诊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01217/8505691.html

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重视炎症性肠病低级别异型增生进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风险

文献来源:JCrohnsColitis.Dec10;13(12):-.

观点与评论:

与普通人群相比,炎症性肠病(IBD)的患者结直肠癌(CRC)的风险增加。

慢性肠道炎症是可能导致低级别异型增生(LGD),继而发展为高级异型增生(HGD),最终导致结直肠恶性癌变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低级别异型增生(LGD)是进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建议在进展为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恶性癌变之前,通过内镜监测来检测和清除低级别异型增生。

IBD患者中LGD的发生率,之前不同研究报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此外,检测到LGD后进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不一致。

临床指南建议在发现LGD后应加强监测内镜检查或进行结肠切除术。但尽管如此,仍需要更多了解低级别异型增生发生后的恶性肿瘤进展,以确定最佳的监测方案。

在年11月的《InflammBowelDis.》杂志中,DeJong等人报道了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使用全国性的病理数据库筛选出诊断出低级别异型增生(LGD)的IBD患者。

点击回顾:炎症性肠病结肠低度异型增生发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长期风险:全国队列研究

之后,分析了IBD患者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发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生率,还探索了发生高级别异型增生(HGD)和结直肠癌(CRC)的危险因素。

研究共纳入了多达多名的IBD结肠低级别异型增生(LGD)患者,随访时间相对较长(中位时间6.4年)。

分析发现,诊断LGD后1年、5年和10年晚期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6%,8.5%和14.4%,15年后累积发生率为21.7%。

在该人群中,诊断LGD后1年、5年、10年和15年的随访中,结直肠癌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1%、4.9%、8.6%和14%。结直肠癌的年发生率约为1%。

正如预期的那样,检测到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后,年龄>55岁、医院随访,被确定为进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合上述危险因素,发现IBD患者诊断低级别异型增生(LGD)10年后,晚期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生率为:

8%(无危险因素)13%(一种危险因素)约20%(≥两个危险因素)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IBD患者在诊断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后,约25%的晚期恶性肿瘤性病变发生在随访的第1年内。

大约有25%的患者在手术局部切除LGD后的1年内接受了结肠切除手术,而且在手术标本中出现了异时性的晚期恶性肿瘤。

因此,活检中发现的异型增生,充分反映了IBD多灶性的病变特征。

基于上述结果,研究者建议IBD患者在发现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后的1年内,接受结肠镜监测。

类似于英国胃肠病学指南,建议高危患者(55岁以上男性患者)在发现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后的头5年内,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此外,在确定癌变监测策略时,还应考虑其他危险因素,例如异时性LGD、狭窄部位的LGD、或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但这项研究未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对于无高危因素且首次随访内镜检查未发现其它异常的患者,监测间隔也许可以适当延长。

这些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做出个体化的决定。

对于这类患者,应始终由消化科医生、外科医生以及病理科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来讨论这些患者的随访和治疗情况。

正如这项研究建议的,如果IBD患者检测到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则应由第二位病理科医生进行重新评估。

此外,还应考虑由IBD内镜专家进行染色内镜检查。

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研究基于组织病理学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该数据库缺乏重要的临床数据,例如:疾病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LGD病变位置/大小、是否切除了息肉样增生异常病变等。

而且,研究缺乏内镜检查报告的数据,组织病理学标本并非总是由另一位病理医生重新评估。

总之,DeJong等人使用全国性数据库对IBD患者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后进展为高级别异型增生(HGD)和结直肠癌(CRC)的长期风险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IBD患者诊断低级别异型增生(LGD)15年后,进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生率为22%。

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IBD患者一旦发现低级别异型增生(LGD),需要进行更密切的内镜检查。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