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国发病率第二的癌症大部分人发现时却已 [复制链接]

1#

结直肠癌(CRC)统称为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同作为被全球各种医学组织、指南强烈建议列入一般风险人群(即50岁以上,无家族史、肠息肉史、炎症性肠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其它高危因素的普通人群,本文的筛查对象均指该类人群)常规筛查项目的肿瘤,它的筛查依从性在我国远没有另外两种肿瘤(乳腺癌、宫颈癌)来的高。

我们明显感觉到,近几年门诊前来做宫颈和乳腺筛查的女性逐渐增多,这和各媒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的科普宣传不无关系。但大肠癌筛查还是不易被多数普通民众所接受。原因可能有科普宣传相对较少、适用人群年龄相对较大(四、五十岁以上)以及传统筛查方式比较繁琐、尴尬有关——传统的基于愈创木酯的粪便潜血试验(FOBT)需要每年做一次,每次要送检3次不同日期的大便标本;传统的非无痛肠镜,想想就可怕,而无痛肠镜,医院超级难约到。

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不同国家的医学界、医学机构统一都建议对一个肿瘤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普适性筛查一定是有他们的原因和道理的。

首先,它的发病率足够高

这个很好理解,要是罕见病就不用纳入普通人群的常规筛查项目了。大肠癌的新发病例数在全球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数在全球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亦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每年有约15万人死于大肠癌,85%以上被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从40岁开始上升速度加快,50岁以上加快更为明显。故我国(以及其它大部分国家)人群筛查建议将50~75岁作为目标年龄段。40~49岁人群可依据经济、接受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开始筛查。

其次,有比较可行、较为敏感的筛查方法

虽说最经典的在美国运用最广的还是结肠镜检,但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可选筛查项目,国内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基于愈创木酯的粪便潜血试验(gFOBT)

前文提到的最传统的大肠癌筛查项目之一。它能发现肉眼看不到的微量的肠道内出血,需要每年做一次,每次要送检3次不同日期的大便标本。

但它容易受近几日饮食种类(红肉)和某些药物的影响,假阳性率较高,且检出癌前病变的敏感性较低(即假阴性率较高),现在使用在逐渐减少。

粪便免疫化学法隐血检测(FIT)

用另一种方式来检测肠道内有没有微量出血。相对于gFOBT更方便,每年只需一次大便样本,且对于检出大肠癌的敏感性增加但假阳性率没有升高。

它的不足主要在于检出进展期腺瘤(癌前病变)的敏感性仍偏低。

粪便DNA检测

近年的研究热点。可单独进行或与FIT联合筛查,进一步提高敏感性尤其是对于癌前病变的敏感性。

缺点是相对于单做FIT,假阳性率稍微提高了。推荐筛查周期为3年一次。

结肠镜检

对大肠癌和癌前病变均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优势,结肠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而且病变通常可在检查期间一并切除。因此,任何非结肠镜筛查项目得出阳性结果的,都要进一步做结肠镜进行后续确证检查。

然而,结肠镜检查需要静脉镇静和充分的肠道准备。风险包括肠穿孔和出血,以及肠道准备(腹泻)过程中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且由于解剖的原因,仍然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即假阴性率)。

但是,良好的肠道准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仔细评估、规范操作和精细耐心地镜下观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以上风险。一般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

血液甲基化Septin9DNA检测

抽血送检即可,但目前认为其敏感性不足以用作可靠的初步筛查策略,在美国被批准局限用于那些拒绝医生提供的任何别的筛查方式选项的人。

最后,疾病的特点易于早期发现,发现后有良好的治疗方案,并确实能够减少患病率和病死率。

研究表明,约70~8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其它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淋巴性息肉等,它们的癌变风险较小。腺瘤性息肉从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癌,这个过程很漫长,大约需要5~20年的时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您有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它。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府和保险公司已经实施免费的粪便筛查了,包括临近的香港和我国部分地区。

综上所述,希望能够解开很多人对于大肠癌筛查的疑惑:即为什么要筛查?有哪些筛查手段?下次可以从容地找您的家庭医生了解更多的细节和定制适合您的筛查方案啦!

医生说

我国为结直肠癌高发国家,但它们是可以预防的癌症,并且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好。

大部分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而由腺瘤进展为癌症,要经过5~2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发现并切除腺瘤,可以达到预防大肠癌的目的。

对于没有症状和高危因素的一般风险人群,40岁以上要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