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中医体质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复制链接]

1#
得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711/4424437.html
恶性肿瘤对人类生命的危害日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已跃居全球发病率之首,中国人口之众使得国人肿瘤的数据对全球肿瘤防控意义重大,约22%的全球新发肿瘤病例出在中国,27%的肿瘤死亡病例在中国。中国四大最常见肿瘤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这四种肿瘤占全国恶性肿瘤病例的57%,占全球病例的1/3到1/2。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合理应用手术、化疗、放疗、中医药、生物免疫等综合治疗方法。随着肿瘤综合性治疗的不断规范,中医药在肿瘤预防、减*增效、减少肿瘤复发转移、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研究日益深入。

1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各代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在肿瘤治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并留有大量医籍文献,《*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般认为,肿瘤是由于“瘀滞、痰凝、*聚、正虚”而形成,即肿瘤是在人体正虚的状态下,由“瘀、痰、*”等结聚而成。然而,肿瘤的生成,可能与“痰、瘀、*”的作用有关,但绝不能等同于“痰、瘀、*”等病理产物。因此,有人提出“癌*”之说,指出“癌*”是恶性肿瘤之本。但对于“癌*”的形成、阴阳属性、致病机理及其临床治则等认识仍很模糊。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但大多数肿瘤早期患者并无任何不适主诉,也无舌脉异常,常常“无证可辨”,因此临床上许多人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采用“辨病治疗”的原则,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肿瘤晚期病人由于久病缠身,脏腑功能失调,常常出现“瘀、痰、*”互结,“寒、热、虚、实”夹杂的局面,与初期“无证可辨”相反,而是“证多难辨”。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病机,正确辨证论治,成为临床中肿瘤治疗及用药中面临的疑难问题。

2中医对体质的认识

虽然在中医学中近年才明确提出“体质”的名称,但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对人体体质认识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即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治的关系都有论述。后世《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医著中也都包含有体质的内容。体质是中医“因人制宜”治疗原则的重要体现。体质的形成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生活及饮食条件、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历代医家对体质和疾病的认识及阐述颇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体质的人对疾病有不同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如《灵枢·五变》中有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即阐述了体质与发病的关系。第二,虽患同种疾病但因体质不同而表现各异。如同样为泄泻,不同体质的患者会表现出寒热虚实之别,治则治法也不尽相同。第三,虽病因病机相同,使用同种治法方药,但不同体质的人对药物反应各不相同,包括治疗效果和*副反应。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到湿家、喘家、呕家、淋家、疮家、衄家、汗家等具有不同体质的患者,在治疗和用药上均应有所区别。第四,疾病也会影响患者的体质,如长期汗出病人易阴虚甚则阳虚,长期失血病人易气血虚。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对体质的研究逐步展开,以匡调元等研究者为代表,将中医体质的研究重点由整理古人有关认识转为社会调研及临床应用,并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中医对体质的研究出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创立了中医体质学说。王琦等学者通过综合辨析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方法,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将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淤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型。近年来,王琦等提出体质可辨、体质可调、体病相关等观点,编制中医体质类型评价量表《中医体质量表》,建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类标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证实了中医体质具有分子生物学内涵,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了工具和依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目前,此种体质分类法已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3中医体质学说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恶性肿瘤作为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其产生并非在病因作用下立刻发病,而是要在各种致病因素刺激下,经历从正常到癌前期病变再到癌变的较长过程,从肿瘤的发病来看,其与人体体质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质壮实、强盛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气血津液充足,正气旺盛则不易发病。正如古人所言:“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9种体质中除平和质之外,其余8种体质在特定环境下都会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产生影响,张向农等通过对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肿瘤患者中平和质占17.46%,其余8种偏颇体质占82.54%。有研究表明,乳腺非典型增生的病机演变规律为气滞-痰凝-血瘀,气郁、痰湿、血瘀体质较其他体质而言,更易形成乳腺非典型增生,当气郁、痰湿、血瘀进一步发展加重时,乳腺非典型增生易于向乳腺癌转变。现代研究表明,各种内外因素导致人体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失衡从而导致肿瘤的产生,而不同体质的癌基因表达也不同。其次,中医体质是人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偏差和机能代谢差异的反应,不同体质类型可影响不同类别肿瘤的易感性和发病的倾向性,张莉等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别分析,发现乳腺癌患者气郁质、瘀血质、痰湿质明显高于正常女性组,是乳腺癌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胡学*等通过研究证实中医体质类型与肝癌TNM分期及Okuda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TNM分期中I、II期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居多,IIIA期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IIIB期以上患者则以阳虚质、气虚质多见;Okuda分期I期、II期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为主,III期以气虚质和阳虚质为主。有学者研究发现体质可能影响肿瘤疾病的传变、转归和预后。由于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气血双亏,或肿瘤患者经手术、放疗、化疗之后,大伤气阴,正气不支,则大肉陷下,大骨枯槁。正衰则邪盛,机体抗癌能力低下,往往使癌瘤进一步播散扩展,邪盛则正更虚。就肺癌而言,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等偏颇体质较正常人更易罹患肺癌,体质直接影响肺癌的复发、转移,而正气虚,瘀血内阻是重要病机而徐振哗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是肺癌复发转移的关键,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有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等。邱佳信等认为肿瘤的转移大多属于“脾虚”为多,由于脾虚使人体的正气内虚,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转移。郁存仁等也认为肿瘤的转移与内虚有关,可见临床中体质和肿瘤发生及发展、预后关系密切。

4总结与展望

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肿瘤治疗周期较长,治疗阶段体质特点明显,中医体质的研究由理论、临床到实验的过程,历经漫长的岁月,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在肿瘤治疗中,我们依据中医药辨证施治及整体观理论,发挥中医因人制宜的优势,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从调整体质因素着手,辨证论治,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生理需求,深化对肿瘤体质特性及体质与肿瘤发生发展、预防及个体化诊疗的认识,这将对揭示肿瘤产生本质,推动中医肿瘤体质学研究的深人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自:朱蕾王庆全陈豫《浅谈中医体质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内蒙古中医药年3月第5期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