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寿命学对防治恶性肿瘤的贡献 [复制链接]

1#

中医寿命学是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人学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夙愿。有个词叫“五福临门”,其中“五福”出自《尚书》:“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突出了“寿、康、命”这样的特色。人类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度过一生叫“颐养天年”。“天年”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古代养生家致力于探索生命现象,创立养生保健理论和养生术,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中功不可没。

中医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源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提出的形气神三部一体论,《淮南子·原道训》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创立者周岱翰

萌芽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气论”和“气一元论”反映宇宙万物发展和中医的生命学说,“气化”决定人的生命活动,“道”是天地间一切万物自身演化的规律,“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淮南子》从形气神三者的整体关系来说明人的生命构成,气生形,形为神所依附;神为气之主,是气的外在表现,气为神之充,常称为“神气”。

《内经》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生命生成及活动规律与维护生命健康的理论。认为“精者,身之本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天年》谓“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合心,*魄毕具,乃成为人”。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强调了天地与人的生命的关系:生命是天人合一、形神俱备的完整体,健康的标志是形神和谐,疾病的象征是形神失和,死亡降临就意味着形神分离。

中医寿命学在《内经》的各个章节都有享尽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是说遵循自然的规律,保养形气神,就能享尽天年。

天年有多长?《左传》谓:“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千年前中医便提出人的寿命能达到岁,跟现代医学的研究相符。

中医寿命学对生命的规律、本质的认识不离中华文化的核心理论,包括形成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时空概念的儒、释、道、医各家,而各家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万变不离其宗,强调自然与生命过程合一,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认为神在人身居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神存则生,神去则死,神充则身健,神衰则身弱。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先秦诸子于儒道医各家充实和完善中医寿命学的理论和实践。

老子《道德经》最早提出了养生的思想: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重视“养神”和“养气”。孔子倡导“中和观”,即所谓“中庸”,并主张动静结合。《吕氏春秋》有“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动形达郁”等养生观点,要长寿、达到自然寿限,即是“毕其数”,而“去害”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东汉《周易参同契》初步建立了内丹气功理论体系。《后汉书》载有华佗发明的“五禽之戏”。

唐代孙思邈作为一代大医家,总结并发展了唐以前的养生保健思想,认为养生的关键是养性,养性在于“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对治未病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预防医学观点,提出疾病应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面,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宋代曾经有一个仕农工商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促进了老年养生保健的兴起。北宋陈直著《养老奉亲书》,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老年保健专著,全书15篇,论及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较西医年弗罗杰著《老年保健医药》约早6个世纪。

我国在一千年前的老年医学研究已处于领先水平,源于中医寿命学的中医老年医学和中华养生保健可以在我国老龄化挑战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基于中医寿命学的养生要诀

中医寿命学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调神、养形、治未病、中和等四个方面,亦是养生保健、颐养天年的要诀。

01

调神

中医寿命学认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调神”。认为神在人身居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而神应该是安定的状态,所以古人提出通过静养来去除欲望、来安定。

道家主张生命在于静养,要“清静无为”,“无为”是要去除私欲。《内经》也注重清静,《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清静有抗衰防老,拒邪入侵的作用,强调“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弗之能害。”《易经》乾卦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之运化,四时昼夜更迭,岁岁无有止息,君子效法天道之健,自强不息,生生不止。中医寿命学的静养与自强不息并没有矛盾。中医养生术不主张模式化,认为“命数延促,在乎已”,即是强调自强不息。

那么怎么能静养呢?就是去除欲望,感恩祖先、父母、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在此过程中要去除自身过多的欲望,这就是长生的首要道理。

02

养形

养生还要有养形的配合。“养身莫善于习动”即是主张生命在于运动。日月星辰运行恒动为法天之道,人亦循此而自强不息。

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可归纳为养神和养形两大类,基本原则是“重神疏器”,形宜动,神应静,动静相宜,则“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年”。

在养形的过程中,《吕氏春秋》强调“流水不腐”,故人体恒动,动养形。先秦、战国应用气功及导引养形,专著有《*帝杂子步引》、《*帝歧伯按摩》及两汉帛画《导引图》,《淮南子》载有凫浴、猿躞、鸱视、虎顾等仿生术式,《后汉书》载有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孙思邈《千金要方》介绍了“老子按摩法”及“天竺国按摩法”,凡此皆利于强身养形。

03

治未病

在调神、养形的过程中要注意“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渊流长,其理论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二千多年前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包括病未生时未病先防,病未发时欲病救萌,病未传时防病传变,病未复时重视病后康复,目的亦是以求健康长寿。其理论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04

中和

中医养生认为,所有的调神、养形、治未病都应该本着“中和”这样的不偏不倚。在中国哲学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说明宇宙间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

《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且主张只有真正做到“内外调和”,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最终要达到人体形与神、动与静以及人与自然调和有序的目的。

清代曹庭栋提出了“神可用但不宜过用,心可动但不宜妄动”的辨证观,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强调要饮食、起居有规律,动静和谐。

中医养生治病强调法天顺情,天人和谐,人要与一年四季、一日晨昏的节奏同步,要与阴阳刚柔及弛张的状态和谐。

中医治癌原理与优势

上述的这些思想一直贯彻在中医治疗肿瘤的过程中。

中医治癌原理与优势其一是整体观念。中医治疗肿瘤首先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人与宇宙,人体本身),以肿瘤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即证候为靶点,通过四诊进行精确的辨证。治疗肿瘤在整体观、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重视“以人为本”的策略是中医肿瘤学的鲜明学术特色。现在肿瘤治疗的疗效标准不仅包括近期肿瘤消退指标,更重视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中医药在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已经被众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

其二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根据不同病因、病机、体质以及不同症状体征,制定相应治则,《内经》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新病矣”。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与辨证的论治,诊断以辨病为先,以病为纲,面对复杂的病状,通过辨病将辨证局限于某一疾病之中,减少了辨证的盲目性;证候是由疾病派生,从病辨证,可使辨证更加深入和具体。同一癌症在不同患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迥异,通过辨证论治,如同量体裁衣,得到相应的理法方药治疗。所以同一个癌症在中医有同病异治,或者不同的癌症有异病同治。

中医还强调务实中和,倡导“带瘤生存”,更新治癌观念。年周岱翰著《肿瘤治验集要》一书中就提出“带瘤生存”的理念,首次较全面地论述“带瘤生存”的状态:肿瘤病人在治疗的漫长过程中,当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那时候,学术界还并不接受。直到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癌症为可以调控、治疗、甚至治愈的慢性病,“带瘤生存”的理念才普遍为业界所接受。

中医治疗应贯穿癌症诊治全程。现在中医治癌有相当的误区,常常是病人被诊断中患癌症后先去找西医治疗,中医往往在中后期才加入进来。我们推荐的合理方法是,在肿瘤诊断开始,中医就应该介入,对中西医资源利用与疗效统计便会相对合理。而最理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是在癌前病变的时候就要治未病,然后中医早期介入,对于晚期已经很虚弱的病人用中医的“带瘤生存”或西医的“姑息治疗”,能让病人更有尊严地生活。

治未病在防治癌瘤中的应用

“治未病”思想的作用,一是可以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未病先防;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防治肿瘤转移;三是瘥后调治,防止肿瘤复发。

“治未病”可以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身体内环境(与正气有关)影响癌前病变向恶性肿瘤过渡。现代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可能对癌前病变具有阻断或延缓恶变作用,如椿树皮、石菖蒲、大*、炒白术、肉苁蓉等对消化系统癌前病变有抗突变作用。

“治未病”思想在癌症临床和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所以中医癌症临床治疗是在“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治中防止传变,重在祛邪中顾护正气。如单纯中医治疗者用抗癌中药辨证论治,重视温脾肾药扶正补虚;配合手术者用健脾生血法;配合化疗者或健脾醒胃,或补气生血;配合放疗者或养阴生津,或滋阴补肾。选用哪种疗法由适时辨证来决定。值得一提的是,治未病思维要求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上全程参与,疗效的积累需要疗程来完成,而不是在某时段危重时才临时上阵。

治未病,就是在中华养生学之道与术的指导下,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正如上文所述,中医强调养生防病应该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旨在使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养生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顺应自然,恬淡虚无、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动静结合。这些方法涉及天人关系、精神调摄、起居作息、饮食劳作、形体运动等方面,均体现“致中和”的核心思维。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论述中医药5大特点:使用简便、强调个体化、重视整体、注重“平衡”与“中和”、突出“治未病”,这就是中医药治疗癌症、防治癌症的5大优势。

中医寿命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看不到、摸不着、不可数的形而上者的“神”、“气”和看得见、摸得到、可以数的形而下者的“形”、“器”组成,神气为形器之帅,形器为神气之母,生命现象是“神器”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遵循中医养生要诀(道与术)可以远离癌症,在癌症的治疗中重视以人为本,扶正(养神)与祛邪(理器)兼顾,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和较长的生存时间。

作者: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创立者周岱翰

主编:刘迪生

副主编:钟敏仪

主编助理/排版:赵阳欢

欢迎来稿,邮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