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段诗句,大多数人都能够熟悉地脱口而出。虽然这段诗句描写的是古原上的野草,不过在消化内镜医生的眼中,直接把关键词换成“息肉”也不会有什么违和感。
很多做过肠镜,切过肠息肉的患者都以为切息肉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一般面对有这样想法的患者,我都会给他列举两个数据:被称为癌前病变的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约为1.4%~9.2%,而它们被切除后的再发率在30%~50%之间。当大家听到这一组数据后,是不是脑海中也会有息肉像野草一样周而复始地生长的景象了呢。
其实哪怕是肠镜检查结果没什么问题,我们也应该定期进行相关的复查。尤其是对于一些肠道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定期的筛查才能保证肠道健康的有备无患。
今天我们就从三类不同的检查结果来简单了解一下肠镜的复查策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无异常结果依然需要定期复查
肠镜检查无异常,这应该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我们将大部分慢性的肠炎(注意,不是炎症性肠病,不是溃疡性结肠炎,而是普通的慢性肠炎)也归为此类。
对于结果无异常的朋友们来说,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可以安心的,只是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一下,那就是我们肠镜检查结果存在着漏诊的可能。据报道,肠道准备(清肠)没有做好的话,腺瘤性息肉漏诊率高达35%。
因此虽然肠镜是下消化道疾病检查的首选,但是由于肠道准备情况各异,大肠解剖结构层层叠叠,加之检查操作医生的经验差异,肠镜检查的准确率并不是%(不过较大的病变被遗漏的几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针对下面三种检查无异常的情况,我给出相关的复查建议:
一、日常无症状,肠镜检查也正常
单纯的体检性肠镜结果如果无异常,我们在5~10年内是完全可以放心过日子的。其实,只要肠道准备做得好,肠镜的检查结果准确率还是相当高的。所以针对这类无异常的人群建议可以间隔5~10年复查肠镜一次。当然,如果这期间出现了一些肠道症状,难以自愈,医院做检查了。
二、有肠道症状,但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如果存在便血、腹痛、反复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的话,如果第一次肠镜检查无异常,由于要考虑到漏诊率,可能还需要找时间再查一次以确保结果的准确。一般在1~3个月内,连续两次肠镜检查结果都没有异常的话,就该考虑是不是别的地方有问题,或者是存在着功能性的肠病了。
三、肠道没准备好,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前面提到了不好的肠道准备有着较高的漏诊率,可见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家再重新准备一次,而不是冒然地继续进行检查。即便继续检查,得到未见异常的结果,其实参考的意义也并不大。
可见良好的肠道准备是检查结果准确的有力保障,一定要多加重视。
息肉性病变的复查策略
既然息肉性病变会像野草一样复发生长,那么我们一定得重视术后的肠镜复查。不过不同的病理类型我们复查的间隔时间也不尽相同,下面就结合息肉的病理性质、癌变风险和进展时间等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肠息肉或肿瘤性病变切除后的复查建议(这里也包括手术后的恶性肿瘤):
一、病理类型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此类息肉癌变几率极小,肠镜下切除后可以适当延缓复查时间。建议1年内完成第一次复查即可。如果复查结果正常,按照每5~10年的间隔复查。如果发现息肉复发或新发,复查的策略可依据相应的病理类型去执行。
二、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锯齿状瘤或切除的直径大于1cm的良性肿瘤性病变等
此类病变被称为“癌前病变”,对于这类情况的复查应该在术后的2~6个月之间完成。如果没有复发,则可以按照“1年-3年-5年”的时间间隔复查或体检;如果检查到复发的病变,要积极切除并继续按照相关的病理分型建议去复查。
三、病理类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类癌或肠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被称为“早癌”,是大肠癌筛查重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