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之际无论发生什么都将影响历史y3eoxzcl [复制链接]

1#
鍒板摢閲岀湅鐧界櫆椋庢瘮杈冨ソ

写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之际:无论发生什么 都将影响历史


12月6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工作人员布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新华社徐速绘摄12月7日,哥本哈根会议的大幕就将开启。有人说,如果本次会议取得成功,将不啻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一场看上去只是讨论气候的国际会议为何如此重要——“2009年,将会因为金融危机而被历史铭记吗?不,我们不希望这样。2009年应该被这样铭记:在这一年,全球找到了解决气候变化的方法,找到了应对挑战的*治意愿,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希望和机会。” 全球自然基金会(WWF)所发表的这段话,道出了人们的期待。未来12天里,美欧名城哥本哈根所发生的一切,也许都将影响未来数年里的全球气候*策,甚至影响人类历史。 谈什么?怎么谈? “为达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新协议,各国需要拿出合作与妥协的精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秘书长埃博尔日前表示。 他指出,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它应该包括3个方面: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短期和长期资金和技术支持。12天的谈判,就将围绕这些主要议题展开。 《公约》有两个附属机构:监督《京都议定书》执行进展的附属履约机构(SBI)和负责向《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技术转让等建议的附属科技咨询机构(SBSTA)。根据议程,两机构都将于12月8日—12日召开自己的第31次会议。 “大多数议题都将被拿到这两个会议上讨论谈判,形成草案后,递交缔约方会议批准。实际上每天讨论的具体问题都是新鲜出炉的,要根据前一天的谈判进展而确定。”即将动身前往丹麦的“气候组织”*策与项目研究总监喻捷介绍说。 以SBI会议为例,会议将审查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果,对发展中国家获得和分配资金支持的情况进行通报,并向两个缔约方大会递交这些问题建议和决定草案。 “议程中间几天是不对媒体和非*府组织(NGO)开放的非正式团体会议,这些会议实质上就是各国谈判代表唇枪舌剑的‘战场’。”喻捷告诉,“最后几天是最高潮的阶段,届时很多国家的国家元首或*府首脑都将参会,大会将宣布最终达成的协议,至此,这场年终气候大戏的结局也将水落石出。” 为啥要谈? “排放权即发展权”这句话近来反复被提及。正因如此,这场讨论气候的国际会议才受到了超乎寻常的重视。可以想见,哥本哈根贝拉会议中心的谈判桌上,将会是怎样一幕“硝烟弥漫”的情景。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邹冀指出,气候谈判是国际战略的新“边界”,讨论的实质是国际责任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权利分配问题。“在全球变暖对温室气体浓度提出新要求的前提下,温室气体排放容量正成为新的稀缺战略资源,事关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和发展权力。” 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则算了这样一笔账:要实现到2050年控制温升2℃的目标,发达国家就要减排80%,人均排放为253吨,而发展中国家所留有的排放空间仅为人均82吨左右,这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若从历史角度来看,反差更大:从1850至2050年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积排放将高达1206吨,而发展中国家只有330吨。 与此同时,减排就意味着未来各国经济将往低碳方向转型。邹冀表示,低碳经济形态的形成将重新定义长期竞争力,具有广泛而重大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含义,进而关系到国际战略竞争的格局。而低碳经济的形成要依赖技术,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碳技术战略储备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仅以中国为例,中国节能减排领域目前有几十种主流骨干技术,但其中的很多中国都不掌握其核心技术;而“在美国国会的字典里,是没有‘给中国钱’这几个字的”。 因此,无论是减排目标还是技术转让与资金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否在此次谈判中达成一致,都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刚刚宣布了具国内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碳强度下降40%—45%。 对这一目标,邹冀用他的模型算了一笔精细“账”。曾有国外机构称,中国的这一目标只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基准线。对此,他反驳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测算,在继续实施现有减排措施而不采取新手段的情况下,碳强度的下降幅度为30%。“这个数字才是基准情形。” 如果碳强度下降40%,新增的成本还不明显。若继续减少到45%,则中国今后10年每年需为此多付出300亿美元的增量成本,相当于每一个中国居民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即使是实现基准情景,也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邹冀表示。 此外,他还研究了碳强度下降50%时的情况,这时中国就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平均每年付出的增量成本高达860亿美元。 因此,“当前中国选择这样的自主减排目标,既是对国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也是对国际合情合理、讲究分寸的”。 拯救气候,不能再拖延 早在1896年,瑞典物理学家斯凡特·阿累尼乌斯预言了我们今天将面临的气候危机。但当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是多么的正确和富于预见——根据他的计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就会平均上升2℃—6℃,这正与今天的气候模型相符。 科学家们指出,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地球平均升温0.74℃,且大部分升温在1970年以后。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200年前高出了40%。自2000年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森林这两大主要手段,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正以超过2%的速度增加。同时,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却在持续减少,剩下的那些气体将一直长存于大气中。 气候变暖将导致各种气候和天气情况愈加极端——飓风更多,干旱地区更干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至少1亿人口流离失所……而这些,还将不是全部。 “金融危机是人们透支消费的结果,而气候危机则是透支地球资源的结果。”博埃尔的话正标明现状,“目前我们已没有时间可浪费。”(钱 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