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前线回来,接受了脂肪瘤切除手术。这次手术带给了彭德怀极大的痛苦,让他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足以再支撑前线的工作了。
加上彭老总一直都想要搞一搞建设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便主动向毛主席请辞,还推荐高岗当自己的接班人,去主持*委。
但毛主席听彭老总夸了一通高岗的优点,却皱起了眉头,问彭德怀:“高岗难道就没有缺点吗?”
因为毛主席的反对,所以彭德怀这一次请辞并没有成功。当然,中央也考虑到彭德怀的身体状况,所以让他暂时以*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一些日常的工作。
于是,彭德怀推荐高岗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心系前线
但说起来,这件事还是很富有戏剧性。
一方面是因为,此时被彭老总大力推荐的高岗,虽然的确有着卓越的才能,但最后却迷失在权力斗争之中,忘记了自己的本心。
另一方面则是,彭老总一直有搞生产建设的理想,为此他曾经多次向毛主席请辞。不过彭老总在*委是一个不可代替的角色,所以大家离不开他。
彭德怀
彭德怀推荐高岗,就是他第一次请辞。他这次请辞,第一是身体条件确实不允许,第二也是因为彭老总在战场上,一直很担忧后方生产的问题。
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生产力还很弱,后勤补给线又经常被美*破坏。所以,战士们往往是饿着肚子在打仗。
要知道,后勤线就是生命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彭老总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作为前线统帅的彭老总爱兵如子,所以就想要亲自出马,去抓生产建设。
早在年的时候,彭老总就冒险从朝鲜前线赶回来,专门对中央反映前线物资短缺的问题,并希望全国上下能够团结起来,将所有的资源尽量集中到前线去。
当时有不少同志表示反对,觉得这样举全国之力,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动荡。而且,整件事情的筹备难度也太大,听着这些话,彭老总气的拍了桌子,他说:
“这也困难,那也困难!你们去前线看一看,战士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战士们除了死在战场上的,还有饿死的、冻死的。他们都是年轻的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正因为彭老总的坚持,最后中央同意了这个方案,总算是解决了战士们吃饭的问题。
彭老总这才放心的返回前线。
然而,虽然后勤的问题暂时得到缓解,战场上的压力却一点也不小,彭老总不眠不休的工作,身体状况是一天不如一天。
第五次战役之后,彭老总就发现自己眉骨上长出一颗肿瘤。这可不是小事,但当时事情太多太杂,彭德怀实在抽不出时间去看病,于是就咬牙硬撑着。
这让众人更加担心了。因为,随*医生经过简单的检查之后,认为这颗肿瘤很有可能是恶性的,它越长越大,很有可能压迫神经,危及生命。
因此,彭老总应该马上接受肿瘤切除治疗。
只是,彭老总始终挂心着前线的战士,不愿意回去。最后,大家实在没了办法,只能写信给毛主席,让他老人家亲自劝说。
毛主席和周总理得知此事,非常震惊,当时就要喊彭德怀回来,但是又考虑到彭德怀脾气比较倔强。于是,便以中央的名义拍了电报,要求彭老总必须回来治病。
彭德怀这才勉强赶回了北京。
幸运的是,经过北京方面医生的细致检查,发现这颗肿瘤虽然已经肿大的不像样子,但其实是一个良性的肿瘤,暂时不会危及生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切除手术,就能够解决问题。
顾虑重重
听到这句话,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毛主席和周总理则对彭德怀三令五申,这次无论如何要治好病再回去,彭德怀也就这样难得的休息了一段日子。
可他闲不住,做完手术的五月份,他就要求出院。
不过,这个时候,朝鲜战场的情况也起了变化。
第五次战役之后,没有再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双方基本进入相持阶段,战局没有那么紧张,彭德怀也就可以再多休息一阵子。
所以,周总理反复劝说,终于又把彭德怀劝进了中南海,让他安心养病。
同时,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开始讨论,要让彭德怀去主持*委的工作,当总参谋长。
其实,毛主席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了,*委总参谋长这个职务很多人都担任过,彭德怀早在抗战期间,就曾经坐过这个位置。
只不过,到了解放战争,他成为西北野战*的总司令,工作繁忙,身上的任务不能兼顾,所以就把这个位子交给了周总理。
建国之后,周总理考虑到自己要主持国家的大小事务,顾不上*委,因此,离开了这个岗位。
后来,徐向前和林彪先后成为总参谋长。可是,他们两个人的身体都不太好,干了一段日子,就不得不回去养病,这样一来,还是周总理能者多劳,接着扛这个担子。
然而,周总理的身体状况也堪忧。而且,周总理是个大忙人,每天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又是国务院,又是外交部,又是*委,整个人连轴转,健康状况经常亮红灯。
再这样下去,周总理的身体也要被拖垮了。
周总理倒是不介意为国家多出些力,可确实是力不从心了。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可靠的人来担任总参谋长一职。就这样,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彭德怀。
抗美援朝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所以,也不需要彭德怀继续在前线时时刻刻的盯着。彭德怀曾经有过主持*委的经验,是一个负责可靠的人,所以让他来主持*委,大家都能够放心。
周总理便专门找到彭德怀,跟他谈起了这件事情,可彭德怀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并认为让高岗来担任这一职务比自己更加合适。
高岗
这样重大的任务,为什么彭德怀却打起了退堂鼓呢?
当然不是彭德怀不想担负这个重任,只是相比之下,他更希望去主持地方的生产建设。
彭德怀心里一直就有这样一个想法,只是,从前他没有机会去实现。
常年的*事作战,让彭老总见惯了战场上的腥风血雨。
正因为如此,他更希望造福一方,加上此时彭德怀大病初愈,也很担忧自己扛不起这份担子。毕竟,之前徐向前、林彪都是病倒在这个岗位上。
他内心还有更深层的犹豫,那就是怕自己不能好好的协调各方的工作。
彭德怀认为,能主持*委这个工作的一定得是性格柔和的人,而自己是个暴脾气,性子直,说话也不委婉,经常得罪人。如果自己去了*委,岂不是要吵翻天吗?
彭德怀心里的这些顾虑,其实周总理都明白。所以,周总理不断的给彭德怀做思想工作,又请了毛主席亲自出马。
毛主席见到彭德怀之后,便问他到底怎样想。
彭德怀便直言,责任重大,自己害怕扛不起来,又推荐高岗。
委以重任
彭德怀对高岗的评价非常高,年,中央给彭德怀颁发一级勋章的时候,彭德怀就说:
“这勋章第一应授给高麻子,高岗那时候在东北,负责从国内往前线运物资,能保障成那样就不简单了。第二应该给洪麻子洪学智。如果没有他们两人想尽办法支援粮弹物资,志愿*是打不了胜仗的。”
洪学智
可毛主席并不同意,慧眼如炬的毛主席,这个时候已经看出高岗性格中的一些缺陷。
高岗在朝鲜战场上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让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人,去担当*委总参谋长这样重大的职务,后患无穷。
既然毛主席不同意,彭德怀也没有再坚持,而是推荐另一个人,那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的能力,毛主席是认可的。但问题在于,邓小平那个时候,比彭德怀还要忙。
邓小平刚刚从西南被调回来,现在正主持国家的财务和经济建设,又是国务院的交通办公室主任,现有的工作已经做不完了,再来一个总参谋长,邓小平也实在是有心无力。
所以,整个中央看下来依旧是彭德怀最合适。
再者,彭德怀的想法是,到西北地区去搞农业建设。不过,西北方面当时已经有王震将*在坐镇,所以,并没有国务院的事情那么紧张。
彭德怀想搞建设的想法是很好的,不过总要分个轻重缓急。毛主席和周总理一次又一次的做彭德怀的思想工作,彭德怀最终还是决定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接下了*委这个担子。
不过,彭老总还是没有完全放心,他对毛主席和周总理说:“先试试我能不能胜任,如果我干得不好,希望中央再换其他人。”
很快,中央就宣布,由彭德怀负责*委的事务。为了让彭德怀顺利的接掌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周总理又让聂荣臻元帅继续协助*委的工作。
彭德怀之前虽然一直推辞,但是在其位,则谋其*,新官上任三把火,彭德怀上任之后,立刻就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此时,国家的*队中的确存在很多的弊端。
彭德怀上位之后,第一个关心的是薪金的问题,他对中央反应:“现在团、营、连干部很困难,不实行薪金制,他们的婚姻问题和赡养亲属等问题,都难以解决。”
这样的问题,都是最致命的细节问题,如果不是亲自在*队长期生活过,是很难指出来的。
当时,我*长期实行的是供给制度。
这个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时代在变,*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长期靠供给制度,导致许多*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没有办法保障基本的生活。
而基本生活一出问题,*心自然就散了。
他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衔评定的问题。
在建国之初。解放*是没有具体的*衔评定制度的。
而且,很多人对评*衔这件事情有一些抵触,因为大家认为,解放*是人民子弟兵,如果有了*衔,那岂不是就分出三六九等来,不平等了吗?
不过,这当然是一个认识误区,评定*衔不是为了分个高低,而是为了明确*队的建制,方便管理。
其实,早在年的时候,彭德怀就注意到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所以,全国天南海北的*队都聚集到了朝鲜前线,而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队凑到一起,问题就来了。
他们的*衔职称,各有各的叫法,很难统一步调,导致初期的管理非常混乱。
上级焦头烂额,下级不知所措,彭德怀等指挥官只能临时出台管理办法,才勉强统一了各个部队的战线。
功在千秋
彭德怀认为,这是个深刻的教训。
在建国之前,大家在不同的地区作战,*衔混乱没有显露出太大的弊端。但现在,一集中起来,问题就爆发了。
如果一直放任这个问题不管,将来就会制造出更大的混乱。
于是,彭德怀给中央写信说:“我人民解放*来自各根据地,许多具体制度不一致,目前统一教材、编制、纪律、内务规则、礼节已非常必要。长期无官阶制度,一时评定官阶是困难的,目前宜采取过渡办法,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
不过,当时中国建国没多久,百废待兴,很多制度都需要重新建设。因此,一时间也没有出台一个合理的方案。直到彭德怀前来主持*委,所有的事情终于都提上日程。
彭德怀认为,如今应该实行四个方面的改革,分别是:征兵制度、薪金制度、*衔制度、勋章奖章制度。
中央很快通过了彭德怀的改革方案。于是,彭德怀风风火火地展开了自己的工作,这些改革其实最终的目标,都指向七个字——*队现代化建设。
彭德怀半生戎马,他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他所热爱的*队。
作为一个从真实的战场一路走来的元帅,彭德怀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的成长,也亲眼看到了这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中国人民解放*在那个时代,依然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部队,而且各方面的条件比较落后,这些缺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暴露无遗,拖了很大的后腿。
虽然,最后中国人民志愿*依然依靠先进的战略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打赢了这场仗,但彭德怀心里却难免后怕。
*队想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的进步,要追赶上世界的脚步,所以就必须要改革,必须要有刮骨疗*的信念。
彭德怀一开始把这个改革的希望,寄托在高岗等人的身上。但最后的实践证明,只有彭德怀自己,才是最适合做这场改革的人。
几十年过去,中国人民解放*早就已经实现了全面的现代化,*事实力始终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再也不是当初小米加步枪的落后时代了。
而今天的这份辉煌,离不开彭老总当年打下的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彭德怀,为中国人民解放*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