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市卫生计生局同民*、公安等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了全市居民健康信息全面监测工作,根据收集与积累的居民健康数据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科学分析,基本摸清了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一)死亡水平
年全市报告户籍死亡例,粗死亡率为.26/10万。其中男性死亡例,粗死亡率为.69/10万,女性死亡例,粗死亡率为.38/10万。
年婴儿死亡率为2.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89‰、孕产妇死亡率0.27/10万。
(二)人均期望寿命
据年全市死因报告数据推算,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80.85岁,其中男性78.19岁,女性83.66岁。
(三)死因水平及顺位
年全市居民前10位死因依次为:
1.心脏病(.70/10万)
2.恶性肿瘤(.11/10万)
3.脑血管疾病(.33/10万)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92.61/10万)
5.伤害(包括损伤与中*,下同,36.33/10万)
6.呼吸道感染(14.21/10万)
7.糖尿病(8.74/10万)
8.神经系统疾病(5.92/10万)
9.消化系统疾病(5.46/10万)
10.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01/10万)
年前10位死因与年一致,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为前3位死因,仍是影响居民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全部死亡的74.26;前5位死因占全部死亡数的92.29%;前10位死因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的95.71%。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9.33%。传染病为第12位死亡原因,占总死亡的0.31%。
死因性别情况:
男性前5位死因分别是:
1.恶性肿瘤(.09/10万)
2.心脏病(.94/10万)
3.脑血管疾病(.07/10万)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96.67/10万)
5.伤害(50.41/10万)
女性前5位死因分别是:
1.心脏病(.61/10万)
2.脑血管疾病(.49/10万)
3.恶性肿瘤(.29/10万)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88.48/10万)
5.伤害(22.03/10万)
死因年龄情况:
1岁以下婴儿组:围生期疾病为第1位死因,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3.90%,其次为先天异常20.34%。先天性疾病中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疾病的50%。
1~4岁幼儿组:恶性肿瘤为第1位死因,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44.44%。
5~14岁少儿组:恶性肿瘤(41.67%)和伤害(33.33%)是主要死因,二者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75.00%。伤害死亡主要是道路交通伤害。恶性肿瘤以白血病为主,占恶性肿瘤死亡的40%。
15~44岁青壮年组:居死因前两位的是伤害和恶性肿瘤,分别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5.53%和29.67%。伤害死亡中58.76%是交通事故死亡,15.46%是自杀死亡;肺癌、肝癌、胃癌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3.46%、12.35%和8.64%。
45~64岁中年组:主要死因前3位的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46.15%、16.38%和14.56%。肺癌、肝癌、胃癌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4.18%、18.50%和13.56%;急性心梗占心脏病死亡的66.93%;脑出血、脑梗塞分别占脑血管病的69.16%、28.19%。
65岁以上老年组:主要死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分别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3.33%、22.24%和19.78%。肺癌、胃癌、肝癌分别占恶性肿瘤的38.78%、14.65%和11.60%;急性心梗占心脏病死亡的53.54%;脑梗塞、脑出血分别占脑血管病的63.23%、36.24%。
(四)减寿年数及平均减寿数
恶性肿瘤是全市居民累计减寿年数最多的死因,共导致减寿人年,其次为伤害和心脏病。分性别来看,男、女减寿年数最多的前三位原因也是恶性肿瘤、伤害和心脏病。
年,全市居民的前10位死因中,伤害的平均减寿年数列首位,平均每例伤害死亡减寿24.89人年,是影响全市期望寿命的重要原因。从性别平均减寿年数来看,男性和女性的前10位死因中造成平均减寿年数最多的原因都是伤害。由此可见,伤害对全市居民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安全意识、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设施建设等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五)重点疾病死亡情况
1.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为全市第1位死亡原因,年报告心脏病死亡病例例,死亡率.70/1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9.04%。其中急性心梗死亡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第1位原因,占心脏病死亡的55.68%。脑血管疾病为全市第3位死亡原因,年报告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例,死亡率.33/10万,占全死因的20.04%。其中脑出血是造成脑血管病死亡的第1位原因,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38.18%。心、脑血管疾病的总死亡率为.03/10万,占全死因的49.08%。
从年龄死亡情况来看,心、脑血管疾病随年龄增加死亡率升高;从性别死亡率来看,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07/10万)高于女性(.49/10万),心脏病死亡率(.94/10万)略低于女性(.61/10万)。
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年(.34/10万)略低0.31%,但明显高于年(.12/10万)、年(.69/10万),略低于潍坊市同期平均水平(.16/10万)。
2.恶性肿瘤。全市年恶性肿瘤报告死亡数为例,为全市第2位死因,死亡率.11/10万,占全死因的25.18%。近10多年来,全市恶性肿瘤死亡率居高不下,一直波动于.08/10万~.54/10万。年我市恶性肿瘤死亡率,较年(.42/10万)略低5.31%,明显高于我市年(.85/10万),略低于潍坊市同期平均水平(.65/10万)。
年全市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肺癌占第1位,报告死亡数为例,死亡率65.38/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6.30%。其次分别为肝癌(14.16%)、胃癌(13.95%)、食管癌(5.76%)、结直肠肛门癌(5.41%)。以上5种恶性肿瘤导致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75.58%。
全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中,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为女性的1.85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从性别来看,导致男性死亡的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38.68%)、胃癌(16.36%)、肝癌(15.50%)、食管癌(6.74%)、结直肠肛门癌(4.96%);女性依次为:肺癌(31.83%)、肝癌(11.63%)、胃癌(9.45%)、乳腺癌(8.43%)、结直肠肛门癌(6.25%)。
全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龄越大,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就越高,45岁始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人群平均水平,其中4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恶性肿瘤死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5.45%。
3.伤害。伤害位居全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5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08%。年因伤害死亡例,死亡率36.33/10万。伤害死亡中位居前5位的是道路交通伤害(59.40%)、自杀(13.78%)、意外中*(8.52%)、意外跌落(3.01%)、和淹溺(2.76%),占伤害总死亡的87.47%。
伤害死亡率在婴儿时期出现一个死亡小高峰,随后略有下降,自15岁起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无论男女,伤害死亡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总人群一致,男性各年龄组的伤害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全市死因监测资料显示:自年以来,我市意外伤害死亡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年意外伤害死亡率降至最低点,比年(38.28/10万)下降1.95%,低于我市~年均(54.94/10万)及~年均(61.06/10万),略低于潍坊市同期平均水平(37.89/10万)。其中交通事故死亡的大幅减少是意外伤害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4.传染病。传染病居第12位死因,年报告死亡病例24例,死亡率为2.19/10万,略高于潍坊市平均水平(2.05/10万)。主要死亡传染病为:病*性肝炎和败血症,各占37.5%。近年来全市传染病死亡率逐年下降,较年(4.90/10万)、年(15.66/10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与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推进,预防接种等防病措施加大,群众防病意识增强等有关。
综合分析年我市居民健康状况指标可以看出,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预防保健逐步加强。
二、危害居民健康的因素分析
根据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监测评价结果,经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慢性病仍是健康主要危害因素。年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9.33%。在死因顺位中,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位居前3位,仍是居民健康主要危害因素。去除这3种疾病死因,全市期望寿命可提高17.19岁。提示慢性病是目前危害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慢性病防控面临着严峻形势,应进一步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关口前移,避免慢性病死亡高峰出现。
(二)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仍然突出。伤害是我市居民寿命损失的首要因素,并高居青壮年期死因首位、幼儿组与少儿期死因第二位。交通事故、自杀一直为全市伤害第一、第二位死因,且男性发生伤害的机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生机率增加。目前机动车数量激增、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心理压力大、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等诸多因素,是导致伤害高发的主要原因。加强交通管理和防范意识宣传以减少交通意外死亡仍然是降低寿光市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措施。
(三)传染病仍是健康危害因素。我市传染病居死因顺位第12位,与国内其他同等水平地区排序基本一致。说明我市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乙肝等传染病死亡率仍然较高,是传染病主要死因。开展人群健康教育,降低人群乙肝等感染率与发病率,仍是今后传染病防控的工作重点。
三、今后保障居民健康的主要措施
下一步,将根据这次全市居民健康评价结果,紧紧抓住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积极争取各级*府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全力做好居民健康保障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疾病防控策略,坚持三级预防的原则,全力抓好危害人民群众健康主要疾病的预防控制。一要继续毫不动摇地抓好艾滋病、结核病、流感、肝炎、出血热、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控制疫情,降低发病,积极救治,减少死亡。二要切实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防治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开展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工作,进一步提高早期发现和治愈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精神病人规范治疗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患病率。三要建立全市公共卫生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疾病监测网络,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逐步完善疾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疾病信息库,提供准确的疾病监测信息,为制定卫生*策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二)继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各级卫生计生部门继续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突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引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医院改革,推行便民惠民常态化服务,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
(三)进一步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继续以“健康山东”行动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深入开展。做好报刊、杂志等的媒体开发工作,积极拓宽网络、微博、
寿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6月1日
来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