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宫颈癌的靶向治疗之抗血管生成药物
TUhjnbcbe - 2021/1/20 18:21:00

宫颈癌好发于50-55岁的女性,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与生命。

近年来,随着HPV病*的发现和宫颈筛查的普及,宫颈癌得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再加上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的改进,大大降低了早期宫颈癌的死亡率。然而晚期和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和复发性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它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进行设计,能够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

目前在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中运用的较多的靶向治疗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和PARP抑制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第一颗“生物导弹”——抗血管生成药物。

抗血管生成药物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肿瘤细胞的营养大部分来源于血液,而由于肿瘤快速生长的特性,它就像青春期的小伙子,胃口大,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高。

因此作为运输血液的通道,大量的新生的血管就成为了肿瘤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

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肿瘤细胞会大量的分泌一种叫做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东西,刺激人体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大量的新生血管。在正常组织中,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存在着一种平衡,而肿瘤组织中这个天平完全向促血管生成的方向偏移。而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疯狂”刺激,往往使得肿瘤组织中新生的血管与正常的血管不同,它们杂乱无章,血流紊乱,没有办法高效地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氧气的缺乏和酸性代谢废物的堆积却营造出了最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环境。此外,即使这些杂乱的血管深入肿瘤组织内部,但由于它通而不畅,没有办法有效地将免疫细胞或化疗药物输送至肿瘤组织中,反而变成了肿瘤的保护伞,帮助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杀伤与化疗药物的*性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顾名思义,即抑制血管的生成。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运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使得血管生成的天平恢复平衡。而该药物可能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1.使肿瘤血管退化。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使部分的肿瘤血管退化,从而减少肿瘤的血供,断其食路,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2.使存活血管正常化。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肿瘤血管杂乱无章,血流紊乱,不利于化疗药物的输送与作用。而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下,部分血管退化,残存的肿瘤血管则能够逐渐恢复正常血管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有利于氧气与化疗药物的输送,配合传统的化疗药物,能够更加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达到1+12的效果。3.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上述治疗后仍旧残存的肿瘤细胞,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有效的阻断肿瘤细胞分泌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信号,阻止肿瘤细胞重新形成大量的新生血管,从而使得残存的肿瘤细胞无法通过新生血管获取营养,即无法“卷土重来”。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已经被写入年最新版的NCCN宫颈癌指南中,推荐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联合治疗。此外舒尼替尼、帕唑帕尼、拉帕替尼和西地尼布等药物也都在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中表现出了潜在的治疗效果,大部分抗血管生成药物目前仍在临床试验中。

但可惜的是,我们尚未发现一种药物能够在不损伤正常血管的情况下完全破坏肿瘤血管。现有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能够做到完全破坏肿瘤血管,但这种大剂量往往会对正常组织的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抗血管生成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案的制定需要医师的精确评估。同时我们也期待效果更强,*副作用更小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面世。

参考文献:

[1]Jain,RK;Normalizationoftumorvasculature:anemergingconceptinantiangiogenictherapy.Science.,():58-62[2]冀晓辉,李代蓉,阳丹,安宁,王东林.宫颈癌药物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5(07):-+.[3]王静,刘晓*,金志*.宫颈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44(03):-.

END

————

素材来源

孙瑶琦

图片来源

网络(侵删)

编辑排版

祖拜旦

1
查看完整版本: 宫颈癌的靶向治疗之抗血管生成药物